當你用某商鋪POS機刷卡消費時,當你用銀行的ATM機取現或轉賬時,當你進行網絡購物時,或許你的銀行卡信息已被竊取了。日前,就有一名男子上網“自學”克隆銀行卡技術,在網上買來工具和身份證後,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入職快遞公司,利用工作之便復制多張銀行卡,盜刷現金9.5萬元。
銀行卡正面臨互聯網時代的嚴峻考驗。盜刷銀行卡設備居然在網上公然叫賣,克隆銀行卡技術可以在網上“自學”,獲取或“買賣”他人身份信息是那麼容易,銀行對克隆的銀行卡似乎沒有一點“辨識能力”……這是多麼可怕!作為持卡人來講,只能全力保護自己的相關信息,別無良策,風險與損失都得自己承擔。如此一來,老百姓不可能不焦慮,銀行的公信力不可能不下降。
銀行卡正面臨高科技時代的嚴峻挑戰。無論是設備,還是技術,都是高智商與高科技的產物。或許,進入高科技時代,這些東西不再是高精尖,一般人也能涉獵,但其危害性可能是巨大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前提是放對地方,一旦放錯地方可能就是“第一破壞力”。眼下,高科技違法犯罪行為很猖狂,預防、打擊與懲治手段更要高科技,必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銀行不能坐視不管。據悉,幾年前在ATM機上加裝設備偷窺用戶信息,成了不少犯罪分子的“生財之道”。而現在的ATM機已經有了不少的改進,較好地堵塞了這道“犯罪通道”。現如今,不法分子改用新技術、新設備侵入銀行卡,嚴重威脅持卡人的財產安全,銀行也有責任不斷提升保障措施,同時,從銀行自身利益出發,保護好客戶的財產,也是在保護自己。
網購不能“網”開一面。網購是克隆銀行卡的“幫兇”。今年3月15日正式實施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為網購“私人定制”,徒法不能以自行,關鍵還在于監管的及時到位。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社會學教授王開玉曾表示,由于網絡購物涉及監管部門過多,家家管最後變成家家都難管,這給整個監管係統帶來不小的難度。應該建立以“一家機構為主導,其他部門相輔助”的監管機制,將更容易進行協調管理。從優化機制入手,從強化職責發力,還網購一片藍天。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