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唐振偉
近日,發改委再度召集專家徵求意見,討論新電改方案。據與會專家透露,未來電改將進行頂層設計,或成立獨立於電力行政主管部門和電力企業及組織以外的專業化電改委員會。改革後,電網將實現公用事業化,輸配分離將被列入改革盤子,網售分開也可能作為突破口。
早在今年4月18日召開的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最高層就定調了電改的大方向,“推動供求雙方直接交易,提供更加經濟、優質的電力保障,讓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電力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是大方向,有業內專家稱,政策層面討論越來越密集,用電企業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電改已經箭在弦上;但最終改革力度有多大,能夠給用電企業(特別是用電大戶)帶來多少實惠,目前看還都是未知數。
將擠壓國家電網利潤空間
電改必然會觸動壟斷部門的利益。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稱,電改的關鍵是定價機制的改革,是形成“多家買、多家賣”的市場競爭機制,通過競爭,把輸配電的成本降下來,必然要擠壓國家電網的利潤空間,主要阻力在於“改革成本誰來承擔的問題”。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哲曾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電改的最大阻力可能來自於國家電網,如果把國家電網拆分為幾個公司,形成相應的競爭機制;或者直接劃歸為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取消其企業屬性,電價問題,新能源發電上網、並網難等問題或將迎刃而解。
實際上,電改遇到的不僅是來自國家電網的阻力,電企也並沒有太多動力。
某電力企業內部人士稱,從電力企業來講,大多對最近提出的電力體制改革新方案並不抱太大的希望,因為12年電改基本停滯,唯一做的就是實施了"階梯電價",也被許多用電大戶認為是變相上調電價;而且國家電網開工多條特高壓線路被認為就是防止被分解,以此來更強化其壟斷能力。
但林伯強認為,假設輸配電的成本保持不變,即使拆分了國家電網也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因為點對點供電、直購電對於供電方和用電企業來講,並不能實現雙贏,用電企業就無法降低用電成本。因此,電改關鍵是改革價格形成機制,如何降低輸配電成本。
直購電對用電大戶是利好
目前,數據顯示,浙江的工商業用電最終實際價格普遍在1元/千瓦時以上,而當地的火電上網標桿電價在0.4元/千瓦時左右。從電廠發出電,到工商業用戶最終用上電,這近0.6元/千瓦時的價差基本都到了國網的口袋中。相比較而言,美國的工廠在與發電企業簽訂供電合同時,電價大多在0.04美元/千瓦時,折合成人民幣不到0.3元/千萬時。
有消息稱,今年4月份相關部門已批復雲南省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的輸配電價。另據了解,除了雲南,廣東、山西、山東、福建、江蘇、甘肅、貴州、湖北等十多個省份也啟動了直購電交易試點,且推進速度在不斷加快。
直購電交易試點的增多,必然會逐步弱化國家電網的作用。但有分析認為,由直購電試點起步自下而上推動電改並不現實;需要在實現輸配分離等大的拆分,理順機制後,直購電工作才有望得到更好地推進。
工商業用電電價的高企已經極大地吞噬了企業的利潤空間,讓諸多用電大戶怨聲載道。以電解鋁行業為例,電解鋁是典型的高耗能行業,電價佔了生産成本的47%。以生産一噸電解鋁按國家界定的電價獎懲值13700千瓦時計算,一個50萬噸的電解鋁企業年用電量將達到64億千瓦時,這就意味著需要配備3台35萬千瓦機組的電廠才能保證其正常生産。
按照某些直購電試點地區企業方面可以獲得了大約0.02元/千萬時-0.03元/千萬時的電價優惠來計算,上述50萬噸電解鋁企業每年可以節約電費開支為1.28億元-1.92億元;如果按照收購火電廠自備電網大約節省0.1元/千萬時,該電解鋁企業每年可以節約用地按成本高達6.4億元。
林伯強指出,一些企業自建電廠、自備內部電網、點對點供電不用分擔國家電網所需的各種相關成本,自然會便宜一些,但這意味著不能享受國家電網的平衡調度,要一切靠自己。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