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彭大偉)中國官方將大力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
會議認為,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作用大。加快旅遊業改革發展,對於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是旅遊業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中國旅行社協會會長張立軍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政策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旅遊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産業的地位,為旅遊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現階段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經濟增速趨緩,國家高度重視振興産業經濟,其中旅遊業由於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較高,發展起來機遇遠大於風險。”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表示,除了國家重視以外,旅遊業重要性提升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隨著中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人們更有動力去旅遊了。
吳必虎指出,隨著工業自動化水準的提升,其對就業的拉動效果越來越不如以往,“今後中國經濟發展將更多地依靠包括旅遊業在內的服務業去推動。”
而在整個服務業當中,相比金融、文化等産業,旅遊業帶動就業的效果尤為顯著。“在旅遊業,一個直接就業機會可以間接帶動五個就業機會。”吳必虎指出,旅遊業更大的優勢在於以環境友好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長,“能很好地避免工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減少對資源、能源的巨大消耗。”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此前曾表示,預計到2015年,旅遊業增加值將佔到全國GDP的4.5%,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將達12%,每年可新增旅遊直接就業50萬人左右,對於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的積極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正因如此,當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即,使旅遊開發向集約節約和環境友好轉型,旅遊産品向觀光、休閒、度假並重轉變,旅遊服務向優質高效提升。
“在投融資、用地、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是本次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的一大亮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囿于中國土地性質劃分中不包括“旅遊用地”的概念,此次提出在用地方面加大政策扶持,意味著今後或將進一步明確旅遊用地的概念、門類,再加以政策規範。
對於會議提出推動旅遊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劉思敏表示,旅遊業目前亟需投資,這要求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也需要社會資本更加關注旅遊業,“這一政策將為社會資本更多地參與旅遊業發展創造條件,更好地讓市場去配置旅遊資源。”
“和國際上相比,中國的旅遊企業規模還不算大,今後還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吳必虎表示。
張立軍亦表示,上述舉措將極大有利於以企業為核心的市場主體的發展,為旅遊企業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優越的政策環境。
對於會議提出的優化旅遊發展軟硬環境這一目標,中國近年來已有不少動作。如,去年公佈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提出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有助於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的《旅遊法》亦于去年10月正式實施。
“接下來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吳必虎指出,許多關係到旅遊者出行體驗的細節,如部分計程車拒載,某些高鐵車站距離市區距離過遠等,都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交通無縫對接等方面還值得改善,而這無疑也能起到帶動經濟增長的效果。”
此外,當天的會議還強調,提升旅遊産品品質和內涵,“用創意設計創新旅遊産品”。吳必虎表示,中國可借鑒亞洲其他國家的成功實踐去推廣旅遊,如日韓兩國便借助其影視、動漫等産品,成功在全球行銷其美食和旅遊,“文化産業的開放也能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完)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