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用電量創新高再吹經濟暖風 穩增長政策需繼續落實

2014-06-17 08:3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用電量創新高再吹經濟暖風 穩增長政策需繼續落實

  我國西電東送“大動脈”±660千伏銀東直流輸電工程,其線路經寧夏、陜西、山西、河北、山東五省區。圖為檢修人員在±660千伏膠東換流站進行500千伏陽澤I線鐵塔施工。

  徐 可攝(新華社發)

  最近,工業增加值、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多項數據向好,釋放出經濟回暖之意,其中,被喻為經濟運作“晴雨錶”的用電量指標尤為引人關注。據中國國家能源局日前公佈的數據,5月,全社會用電量449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增速比4月份上升0.7個百分點,是該指標一季度和4月增速明顯回落後首次回升。專家指出,這是國家近期連續出臺的微刺激政策開始顯效。二季度經濟企穩後,預計三、四季度經濟將溫和上升。

  用電量創年內新高

  中國國家能源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5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216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

  分産業看,第一産業用電量337億千瓦時,同比下降5.8%;第二産業用電量15843億千瓦時,增長5.1%;第三産業用電量2591億千瓦時,增長6.4%;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2867億千瓦時,增長6.4%。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認為,從全社會用電量結構看,第三産業用電保持較快增速,而工業用電雖總量增長,但增速放緩,佔整體用電量比例下降,這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類似。

  在前5月中,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35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6%,相較于3月份7.2%的增幅和2月份13.7%的增幅有大幅回落。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室主任牛犁分析,4月份我國投資、消費、工業生産增速都有所回落,宏觀經濟延續了穩中趨緩態勢。反映在用電量上就是,工業用電量增速尤其重工業增速出現回落。

  到5月份,情況出現好轉,該指標創出年內新高。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評論稱:“在我國現階段,用電量與經濟增長同步才説明經濟運作比較健康。”

  多策並舉奠定回升基礎

  不止用電量,目前其他經濟指標也開始向好。據統計,5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反彈至12.5%,創今年以來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8%,增速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新增信貸創10年同期新高;出口同比增長連續3個月走高。

  “5月份生産者物價指數(PPI)收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3個月微上調,貨幣資金投放溫和上漲,信貸增長……多項經濟指標顯示經濟開始止跌企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政府密集出臺微刺激政策。徐洪才介紹,財政政策方面,5月份財政支出力度加大,在棚戶區改造和民生保障方面花錢多;擴大了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貨幣政策方面,定向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投資方面,推出80個重點項目引導民間資金參與。外貿方面,央行和海關總署出臺了穩定外貿增長的相關政策。農業方面,出臺金融服務“三農”等相關政策。

  “各項政策從方方面面形成合力,經濟開始回暖,微刺激政策初顯成效。”徐洪才説。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認為,與過去簡單依靠放鬆貨幣政策和擴張財政政策相比,如今的藥方則是更多考慮改革、調結構和惠民生。

  回暖勢頭仍需再鞏固

  經濟雖有回暖跡象,但基礎仍不牢固。徐洪才認為,對當前成果要小心呵護。未來經濟增長壓力還很大,穩增長任務依然繁重。

  “當前投資、消費熱點還不多,産能過剩問題存在,房地産業出現分化,外貿5月雖有好轉,但進口大幅下滑。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徐洪才指出。

  林伯強認為,5月份用電量增速比上月有所回升,但仍低於全年7.5%的GDP增長目標,説明當前經濟有所回暖但仍然低迷。

  徐洪才建議,未來各項穩增長政策要繼續落實。財政政策方面,繼續擴大營改增試點,保證民生支出資金到位,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財稅改革要取得實質性進展;貨幣政策方面,穩健的基調不要輕易改變,同時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前瞻性、針對性,向小微企業和“三農”傾斜,進行差異化調控,激發微觀主體動力。對“三農”和小微企業要保,對過剩産能和高污染高耗能産業要壓;簡政放權方面,應總結上海負面清單管理經驗,逐步在全國推廣。

  對於下半年經濟形勢,徐洪才預計,整體平穩,實現全年經濟增長7.5%的目標沒有問題。

[責任編輯: 楊麗]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