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訊 (記者于夢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日前發佈的《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4)》指出,我國廣義影子銀行體系規模約為27萬億元,佔銀行業全部資産的比重約19%。
對影子銀行的定義一直頗具爭議,報告指出,所謂影子銀行,按照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定義,是指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仲介體系。
報告認為,雖然影子銀行體系發展具有合理性和創新性,但也凸顯出中國金融體系的體制機制弊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走向中高速增長,或許很快將面臨中速增長;經濟進入了實質的轉型階段;金融進入了深化改革階段,現在出現的金融體系的問題都是這三個因素疊加帶來的陣痛,這一時期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了,對監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她認為,現在的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影子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爆髮式的增長,爆髮式增長的背後是中國金融管制依然非常嚴格、金融體系發育不夠、金融服務效率不高的問題。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黃文濤認為,影子銀行的發展與利率市場化密切相關,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利率市場化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榮俱榮。
黃文濤認為,影子銀行跟銀行爭奪客戶,使得銀行的存款成本上升,必然要求投資回報率上升,因而債券成本也就上升。然而,銀行剛性兌付的神話並沒有被有效打破,投資者認為銀行的産品是銀行信用甚至是國家信用,因此對銀行來説,存款成本的加大和剛性兌付的魔咒使得銀行的隱形風險特別大。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