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北京下月起房產證可免費加設密碼

2014-05-08 08:48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原標題:北京下月起房產證可免費加設密碼

  免費給自己的房產證設一個密碼,如果進行抵押或買賣房產,要輸入正確的密碼才能完成手續。北京市住建委昨日發布,下月1日起,北京將在全市范圍內推行房產證加密服務,通過密碼為市民的房產增加一把“安全鎖”。

  海淀2700余人為房本“加密”

  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從1998年起使用統一的房產證,現在使用的房產證具有多種防偽措施,房屋登記部門辦理業務時,通過查閱原始登記檔案和驗證防偽措施,已能有效防范持假證辦理房屋登記的情況。

  “但目前對于識別人的假冒仍有一定難度,假冒者往往與房主身份證上的照片相似,並通過各種手段獲得了真實的房產證和房主身份證,之後將房主的房屋買賣或抵押,給房主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這位負責人說。

  也就是說,假冒者用真房本來辦理的情況識別還是有難度。據介紹,這類情況主要見于家庭內部矛盾或不法中間人惡意欺詐。

  去年11月,北京率先在海淀區開展了房產證加密試點,截至目前已有2700余人辦理了房產證,讓不少房主吃了“定心丸”。

  密碼設立和變更即時辦理

  下月1日起,房產證加密服務將在全市范圍內推行,房主可以自願申請為房產證增加密碼,不收取任何費用。在辦理房屋登記業務時,需輸入正確密碼後,登記部門才會受理。

  市住建委表示,密碼設立、變更或取消服務是即時辦理的。不過,相關負責人也提醒,房主為自己的房產證設立了登記密碼,也不是高枕無憂,還需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房產證和密碼。今後如委托代理人代為申請房屋登記,應提前告知代理人登記密碼,避免影響房屋登記業務的正常辦理。

  ■ 釋疑

  1

  哪些房產證可以加密?

  個人房產證才可加密

  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加密服務主要面向房主為個人的房產證。這主要是因為從房屋登記部門的實際工作經驗判斷,假冒房主騙取房屋登記,將房屋買賣或抵押的情況,基本都出現在個人房屋的買賣或抵押上,並且很多時候由房主的家庭成員直接參與,因此房主在防范上也存在一定難度。

  對于單位或組織的房產證,一般都有一套比較完善的證照管理流程和制度,而且在申請房屋登記時,還要網上注冊並填報房屋登記的申請信息,假冒者很難湊齊整套房屋登記的申請材料並完成申請程序,而且在實踐中也沒有發現相關欺詐情況。

  2

  房產證加密有何好處?

  密碼輸錯3次房本鎖死

  據介紹,在北京和外地的房屋登記實踐中,就曾發現過一些假冒辦理房屋買賣的欺詐行為。

  這位負責人說,為房產證設立密碼後,持該房產證申請房屋登記業務時,在正確輸入登記密碼後登記部門才會受理登記申請。如登記申請人連續三次錯誤輸入登記密碼,則該登記密碼直接失效,該房產證會自動鎖死,不能辦理後續業務,而且還會向房主的手機發送提醒短信。只有當房主到登記部門對失效的房屋登記密碼辦理挂失後,才能繼續辦理登記業務。

  3

  如何為房產證設密碼?

  夫妻共有產權應共同申請

  密碼設立應由房主或受托人到房屋所在區縣登記部門辦理。如果需要加密的房產證記載信息已經發生變化,申請人需要先申請變更登記或更正登記,領取新的房屋所有權證後再設立密碼。如果是早期制發的房產證,申請人需要先申請辦理存量房錄入業務,之後再設立密碼。

  如果是共有房屋的,比如夫妻共有產權的,則應由共有人共同申請權證加密。

  登記密碼為6位阿拉伯數字。密碼設立後,可以到房屋所在區縣登記部門修改密碼。申請人需提交房產證和身份證明原件。密碼修改需正確輸入原密碼,再設置新密碼。

  4

  忘記密碼怎麼辦?

  忘記登記密碼可挂失重設

  如果忘記登記密碼,可以到房屋所在區縣的登記部門辦理密碼挂失業務,辦理人需提交房主身份證明和房產證原件。委托他人代為辦理的,還需提交明確密碼挂失事項的公證委托書和受托人身份證明原件。

  密碼挂失業務會短信通知房主。辦理人可在密碼挂失時選擇是否重新設立登記密碼,如選擇不設立,則該房產證不再處于加密狀態。

  如果是因為連續三次錯誤輸入密碼導致密碼失效的,也可通過此種方式辦理。(記者馬力)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