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機構最近紛紛下調了對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的增長預期,中國統計局近日陸續披露的今年前兩個月的經濟宏觀數據也低於市場預期。這樣的經濟增長態勢,是去年下半年較高增長後的自然回落,還是預示著整個2014年經濟都會持續向下?上週二,上海多位知名主流經濟學家聚首 “上海經濟學人圓桌會議”,對今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展開了一場熱烈討論。
趨冷的經濟有多冷
對今年的經濟走勢,與會經濟學家一致認為,相比去年會“趨冷”,但會有“多冷”存在分歧。
“很冷。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袁志剛一開口就潑了一盆冷水。 “今年第一季度,投資中的基礎設施情況稍微好點,但製造業與房地産肯定不會好;消費數據偏低;出口從數據上看並不差,但出於套利的原因其中存在一些虛假貿易。 ”此外,反映商業活動冷暖的採購經理指數(PMI)也持續走低,匯豐發佈的PMI已經連續三個月在50以下,一般認為,當PMI指數低於50的榮枯線時,説明經濟在衰退。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判斷,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低於7.5%會是大概率事件,全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對7.5%的增長,我並不樂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立堅搶著發表觀點。他説,自己對今年中國的出口尤其不看好。“都説美國經濟復蘇,但那只是局部復蘇,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狀態相差很遠;歐洲正通過財政紀律縮減很多開支,日本經濟一直起色不大;有人説中國對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出口改善了,所謂改善是指‘技術密集型出口增加、勞動密集型出口減少’,在中國仍舊以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的背景下,這種改善對於拉動出口並非利好。正因為這些問題,7.5%的經濟增長很難達到。 ”
“中國經濟增長正處於 ‘切換’過程中,即從原來10%左右的高速增長,下調到中高速或中速水準。”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今年的經濟增長,“下一個中長期均衡增速還沒看到,有可能往下探一點,再回上來一點,達到長期可持續增長速度,預計未來3年都會處於經濟 ‘切換’過程中。 ”她估計,7.5%會是比較合理的經濟中長期增速,但在“切換”過程中經濟可能有更深的下跌幅度。
今年經濟風險在哪
金融風險是與會經濟學家今年普遍擔憂的主要經濟風險之一。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説,以前我們説經濟困境主要是指實體經濟困境,産能過剩、成本上升、投資預期利潤率下降、投資意願降低等等;但從去年開始,虛擬經濟也面臨困境,與實體經濟困境交織在一起,情況更加複雜。
潘英麗也説,虛擬經濟的問題今年會比較嚴重。今年五、六月,全國會有3萬億元到4萬億元理財産品到期,可能會有違約情況發生。這些理財産品違約的背後,其實是房地産企業、地方融資平臺以及一些産品賣不出去的製造業“僵屍”企業的倒閉。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誯松説,房地産肯定有泡沫,而且房價要下跌,但其中會出現分化。房價是由供求關係決定,沒有供求的地方,房價肯定要下跌。三、四線城市中部分沒有人口導入的城市,供求關係會發生嚴重變化,引發房價下跌。
袁志剛認為,要預防這些金融風險,政府要做好預期管理。比如對房地産風險預期管理,要盡可能將房地産分類治理,擠泡沫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潘英麗則説,政府要忍痛讓一部分不良企業破産,打破銀行剛性兌付的“傳統”,引導老百姓的投資回歸存款以及其他投資渠道。
經濟調整最關鍵
“在經濟的‘切換期’,單純看經濟增長多少並不是非常重要,抓住時機調整産業結構才最關鍵。 ”與會經濟學家對此達成共識。
“經濟與政治總是聯繫在一起的。現在國際國內的政治背景都為中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劉誯松説,國際上,喬治亞與烏克蘭的事情牽扯了美國很多精力,或為中國迎來三年到五年戰略緩衝期;在國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班子充滿智慧地解決著公平、正義等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起到了很強的聚民心的作用。
袁志剛則認為,現在部分地方政府還停留在老的經濟增長模式中,都在將城市作為公司經營,尤其是經營土地資源。我國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環境的要素價格都是扭曲的,現在經濟要“換擋”,這些資源的成本在全面上漲。中國的土地成本、融資成本、環境成本都比美國要高,唯一稍微低一些的是勞動力成本,但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大幅降低,非常具有競爭力。所以,地方政府依靠原來的經濟增長方式肯定走不下去。現在,難就難在老動力需要被換掉,但新動力還沒有培育起來,這就考驗政府的智慧與決心,能不能暫時“忍受”住經濟的陣痛。過去地方政府都在比GDP增長,現在要比的應該是誰改革改得快。
上海海關學院教授石良平認為,未來經濟的發展潛力將體現在所有制上的重大調整。大型、壟斷性國有企業一定要分拆,分成幾個企業。“所有權不變,先分拆,讓小的民營企業進去。未來10年甚至更多年,中國的經濟活力都將在所有制變化上。 ” 本報記者 唐燁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