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江國成)日前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2014年GDP增長的預期目標確定為7.5%左右。有關方面和專家認為,這個目標經過反覆權衡,兼顧了需要和可能,經過努力能夠實現。但也有人認為這一目標偏高,完成難度較大。我國經濟預期增長目標是否合理?能否實現?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
經濟增速換擋符合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認為,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高速增長。二戰後的日本和西德,分別創造了“日本經濟奇跡”和“西德經濟奇跡”,但也只是保持了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此後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滑坡。
他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長已超過30年。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削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約束日趨增強。與往年相比,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需要的增量明顯不同,實現難度加大。
余斌説,2000年GDP增長一個百分點需要980億元的名義增加值,到去年,則需要增加到接近5300億元,是前者的5.4倍;去年的經濟增量相當於2000年經濟總量的42%。目前,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分工進入新的調整期,發展中國家原有的競爭優勢和增長空間相應發生很大變化。因此,當前我國經濟增速適度回落在所難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7.5%左右的增速是否合理?
在談到7.5%左右的增速是否合理時,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學工表示,我國保持適度的增長速度,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對結構調整最有利,7.5%左右的增速是合理的。7.5%左右的增長速度與結構調整的目標也是能夠並存的,過高的增長速度會影響調結構,但另一方面,經濟增速過低也會對調結構産生不利影響。
他説,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結構調整具有這樣的特徵:由於收入水準提高和需求的變化而引發産業結構發生變化。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持續的經濟增長本身就是引導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我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感受:生活水準提高了,就會對商品和服務提出新的要求,就會追求更高的品質與品質,從而引導企業對産品和技術的升級。經濟停滯、生活水準不能提高的情況下會影響到結構調整。”
孫學工説,結構調整的另一大動力是創新。當前,産業結構升級越來越依靠創新來驅動,而創新來源於研發活動。研發投入和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係,經濟持續低迷勢必會影響研發投入的增加,從而削弱結構升級的動力。
他説,保持適度的增長速度,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對結構調整最有利。我國目前制定的7.5%左右的增速和潛在的增長能力比較接近。這樣的速度是合理的。
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動力是否充足?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認為,不能説結構調整必然帶來經濟增長的下滑,要辯證地看調結構,淘汰落後産能是“退”,而改造、升級傳統産業,發展新興産業則是“進”。雖然一些傳統領域投資增長相對有限,但如果看到投資新增長點,就會充滿信心。
在製造業方面,他認為新的投資增長點是傳統産業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節能減排相關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將是另一個投資增長點。從長遠來看,發展新興産業,包括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服務業等,將拉動投資增長。例如,4G技術的應用將需要興建大量基站。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資將成為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國家提出“十二五”期間建設3600萬套的目標。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建設也將會是新的市場增長點。
宋立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民營經濟下一步也會成為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力量。
從外需來看,他認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趨勢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年有利因素會逐步體現出來,外貿出口和企業信心都會增強。此外,改革紅利也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步釋放出來。
“各個部門都在抓緊制訂改革方案,上半年會陸續出臺,相信會對經濟發展起到激發作用。這種作用下半年會更明顯,因此全年7.5%左右預期目標是有保障的。”
余斌認為,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將釋放新的增長動力與活力,城鎮化潛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競爭優勢並未根本動搖,全球化孕育新機遇等。預計在未來10年中,我國經濟將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5日明確表示今年經濟增速的下限不能低於7.5%左右,將把握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力度和時機:“穩增長的時候,多一點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經濟發生波動的時候,要想辦法使經濟保持穩定;經濟出現下行趨勢的時候,就應該果斷地予以調控”。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