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目擊
中關村每天誕生11家科技企業,吸收全國1/3的創業投資
用創新擁抱網際網路時代
本報記者 賀 勇 吳撼地
“在這裡,每年新創辦的企業4000多家,平均每天有11家科技企業誕生,吸收的創業投資佔到中國的1/3,與矽谷在全美的比重相當,中關村‘速度’令人驚嘆!”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王文京代表説。
為什麼會是中關村?王文京認為,從“電子一條街”到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從科技園區到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裡有中國最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創業中心。
2013年,根據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由原來的一區十園232平方公里,調整到現在的一區十六園488平方公里。至此,中關村先行先試的經驗從核心區擴展到北京16個區縣,又進一步向全國其他高科技園區輻射。
王文京説, 1998年,“老大哥”聯想花了14年時間實現收入破百億;同樣的破百億目標,10多年後的“後起之秀”小米,卻僅僅用了兩年多就實現了。如今,移動網際網路和下一代網際網路、北斗導航、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正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探路前行。
截至2013年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投産開業企業17982個,比上年末增加3053個。全年總收入超過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3%。
去年底,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産業園開園,推動中關村創業步入2.0版。作為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高地,中關村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全力擁抱網際網路時代。
向結構調整要速度
本報記者 歐陽潔 王偉健
辜勝阻代表: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劉志彪委員:改變扭曲市場機制的産業政策,向競爭性政策轉型
宋志平代表:政府守住公共調節職能,不做運動員,只做裁判員
靠改革釋放紅利,夯實打造“升級版”底氣
2013年,中國經濟實現了7.7%的增長速度,超過年初確定的7.5%的預期目標。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如何讓經濟增速“換擋”不“失速”?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辜勝阻代表説:“中國經濟新一輪的增長,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産總值,要排除有害的GDP增長,實現提質增效。”
辜勝阻分析,過去高增長背後的代價太大:過度依賴投資拉動,過度依賴出口和外資的外需推動,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的要素驅動,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以及財富的過度非均衡增長。
“換擋期要面對的難題不僅僅是穩速度,還有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向結構調整要效益,向結構變化要速度,走出傳統發展模式的怪圈。” 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劉志彪委員説。
去年以來,各項改革措施陸續亮劍,開啟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週期。改革釋放紅利,換來了經濟更有品質、更可持續的增長,2013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經濟提質增效,主要是靠改革來穩定宏觀,搞活微觀,夯實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底氣。”劉志彪説。
培育新動力,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
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在哪?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引擎。”辜勝阻建議,加快形成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投資城鎮化的機制,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能源和城市基礎設施等建設、投身公共服務發展,緩解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的問題。
“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問題,必須堅定推動結構調整,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辜勝阻説。調結構有保有壓,去年國家研究出臺促進資訊産業、健康服務業等政策措施,將這些産業作為培育新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同時加大力度化解産能過剩,淘汰高污染項目。去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8%,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1個百分點,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國建築材料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代表説,國企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起一套創新體系,創新不只是技術創新,最重要的是思想創新,是系統和模式的創新。所以不能關起門來,即使中國建材有1萬名科學家,有13個一流院所,也要開放系統,把社會上的資源更好地納入進來,集合資源,整合創新。
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破壟斷增活力
“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辜勝阻表示,要嚴格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政府還權于社會和市場,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和不正當干預,減少扭曲的生産要素價格,破除行政壟斷,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
劉志彪分析,以紡織行業為例,正因為沒有被列入政府重點扶持的行業,才能讓企業隨行就市,根據市場的指揮棒確定自己的生産發展,不僅讓資源配置更有效率,也促進了整個産業的轉型升級。相反,哪個行業政府干預得多,哪個行業就容易出現産能過剩,比如鋼鐵、新能源等産業。
政府要放棄做運動員,專注于做裁判員。宋志平説,政府在維護市場穩健運作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制定公平的市場運作規則,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市場環境,也要監管企業按市場規則辦事。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産業政策首先要轉型升級。”劉志彪説,過去為了扶持某些特定産業而制定的扭曲市場機制的政策必須改變,應向競爭性政策轉型,不要事先挑選輸家和贏家,而是放手讓市場競爭去決定優勝劣汰。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