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雖然由於結構調整和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了很大下行壓力,但2013年居民收入依然保持了穩定增長。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311元,比上年增長10.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
雖然收入在穩步增長,但收入分配問題關注度依然居高不下。在人民網推出的《2014全國兩會熱點調查》中,收入分配問題關注度排名第四,其中,有90%以上的網友表示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代表委員們對收入分配又有何建議良方?
高房價使居民收入增長感受不明顯
“雖然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但是‘敢支配’的收入是不是也增加了?”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住房、醫療、教育這三大項支出讓大部分居民“不敢花錢”。
蔡繼明代表表示,在某些地方,商品房價格相當於當地居民收入的十幾倍甚至二十幾倍,為了買房的需要,大部分收入可能要被存起來或者支付貸款。公費醫療相對支出較低,老百姓為了預防生病也要儲蓄一部分錢。第三,成年人要為子女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的每一個教育階段支付一定的費用,而這些支出的水準在提高,那麼實際上人們會覺得自己的收入增加的並不明顯,甚至還會感覺有所下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此也持相似觀點:“雖然近年來收入穩定增長,但是住房消費居高不下,中低收入群體的心裏壓力是非常大的。不要説工薪階層,現在就是普通白領在城裏擁有一套房子都很難。”
財産性收入是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遲福林委員表示,財産性收入差距擴大和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基數低也是造成“錢不夠花”的重要原因。
他表示,造成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因素很多,如行業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等,但他最關注財産性收入差距帶來的影響,比如房産,“如果有房子的人,隨著房價上漲,財産收入就增加了,但是沒有房子的人,就沒有這部分收入的增加。”所以財産性收入差距的拉大對實際收入分配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他表示,“中央提出來關於農民財産權等的這些問題,這都是實際縮小收入差距的戰略性舉措”。
蔡繼明代表更關注城鄉收入差距問題,“農村居民除了土地沒有其他財産性收入,而現在土地的流轉,出租、轉讓、抵押、擔保,都受到相當嚴格的限制,因此,農民財産收入很低。”他認為,這不僅涉及到公平,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城鄉收入差距還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阻礙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初次分配重效率 二次分配重公平
對於如何解決收入差距的問題,蔡繼明代表認為應從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兩方面著手。
在初次分配環節,他認為,政府要做的是完善要素市場,使“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人盡其才”。如建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讓農民能夠平等地參與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對農民工、外地人、派遣工的歧視等。
“如果説對初次分配政府應該減少干預,讓市場有一個充分的自主發展的空間,那麼,在二次分配中,政府恰恰應該增加干預,對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差距過大進行合理的調整。”他表示,如果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那麼二次分配應該注重公平。“比如通過稅收方式,財産稅、遺産稅、個人所得稅等,加大對高收入的控制;利用財政,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通過興建保障房、公共教育、公費醫療等手段,實際增加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縮小收入差距。”
另外,遲福林委員提出,在“提低、擴中、限高”的原則下,中心點還是要“擴中”,應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作為調節利益關係和收入分配的一個重點。作為多年的政協委員,他一直建議中等收入群體在8到10年內實現倍增,使我國形成橄欖形的分配利益格局。“這樣不僅對於我們拉動消費,而且對我們形成橄欖形社會結構,形成合理的利益結構帶來基礎性關鍵性的作用。”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