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2013年對於中國人的呼吸系統來説就是一場災難。
在1月2日召開的北京市環保局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披露, 2013年北京空氣品質達五六級的重污染天數累計為58天,相當於去年北京每六七天就會出現一次重污染天氣。
其實,被十面“霾”伏著的城市絕不僅僅是北京。去年10月,一場深秋大霧致使東三省的省會城市全部處於重度污染。12月初,一場持續時間超過一週的霧霾襲擊了我國25個省份、100多個大中型城市。12月底,被霧霾籠罩的西安市某媒體更是發出了一則題為“預計今日西安空氣品質好轉至重度污染”的新聞。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空氣污染?PM2.5到底從何而來?12月30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佔北京PM2.5污染主要來源的69%。
“我們國家與其他國家的能源消費比重不同,美國所使用的能源六成以上都是油氣,而中國僅煤炭消費就佔了68%。”在東亞大氣污染治理與環保産業國際合作峰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當前我國所面臨的環境壓力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大,資源問題比任何國家都突出,解決起來比任何國家都困難。”中國環境保護部原總工程師楊朝飛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能源部副部長陸佑楣日前表示,中國的能源消耗高,但能效極低。以一噸標煤産生的GDP計算,中國1噸標煤的能源消耗産生14000元人民幣的GDP,全球平均水準是1噸標煤産生25000元,總體上中國消費了全球20%的能源,但創造的GDP只佔全球10%。
“英國和日本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治理霧霾,花了將近50年的時間才收到效果。如今對我們來説技術是現成的,只要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我認為3到5年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説。
“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佈之後,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和31個省市2017年大氣污染治理目標的確認工作,也和這些省市簽訂了責任書,把治理考核與地方政府領導的官帽子結合起來。”中國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汪健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目標要求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在2017年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雖然現在這三個地區的年均改善程度只有2%,但是我相信只要措施能夠落實,目標實現不成問題。”汪健説。
對話
煤電其實並不便宜
鄭新立:過去我們比較窮,首先考慮的都是如何解決溫飽問題。現在溫飽問題解決了,就要把健康問題提到議程上來。
過去有人認為,保護環境就意味著犧牲發展。實際上,環境保護和發展是可以統一、協調的。實際上,空氣也可以成為商品,創造清潔的空氣也可以産生利潤、增加就業機會、提高GDP。
另外,有一些人認為因為煤電的成本低於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所以不願意使用後者。雖然看起來煤電的成本只有每度4毛多錢,而風電、太陽能電的成本接近每度電1元錢,但是如果我們把環境成本、人的健康成本、醫療成本也全部折算在內,我想大家就不會再堅持“因為煤電便宜,所以要重點搞煤電”這類陳舊觀念了。
楊朝飛:我認為,造成嚴重大氣污染的最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太粗放。有人説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大,所以污染必然嚴重,這個觀點我並不贊成。雖然我們的經濟總量大,但是如果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效率高,也是可以避免産生污染的。發達國家經濟高度發展,經濟總量按每人平均來説也很高,但是污染並不大。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