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股市  > 正文

A股續演“新高秀” 5000點關口“震意”漸濃

2015-05-27 09:52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分析人士認為,牛市的特徵是漲得快,跌的也快。預計滬指後期衝擊5000點關口時,極有可能出現相對強度較大的快速回調

  ■主持人 張 穎 孫 華

  增量資金不斷涌入市場

  《證券日報》記者:週二大盤高開高走,滬指成功站上4900點,創業板指收于3600點整數關口之上,滬深兩市成交21542.42億元,連續兩日成交量突破兩萬億元大關。請問,哪些因素導致目前滬深市場出現巨量上漲的呢?

  金證顧問:目前A股市場量價齊升走勢穩健,一舉向上反彈屢創新高攻克4900點一線。行情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持續走高可期。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目前A股市場整體的投資氛圍處於高亢狀態,有助於股指持續走高。昨日,滬深股指均以大幅上漲報收,創業板指數也繼續強者恒強創出歷史新高。二是,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穩增長舉措進一步強化。特別是管理層在近期持續出臺眾多的穩定經濟增長的舉措值得關注。三是,技術上看,滬指從前期底部2000點—2500點的突破以來,第一波上漲攀升至3000點—3500點,第二波上漲反彈衝擊4000點-4500點,本次反彈已經是行情的第三波。按照波浪理論來説,上漲的第三浪向來是最大的主升浪,所以後市行情存在強者恒強的概率性較高,且有進一步上行的態勢。

  廣州萬隆:據統計,近期基金入市異常火爆,算上處於建倉期的5500億元資金及後續可能持續入場的5000億元,僅僅是從公募“引流”,就給市場帶來近萬億元的“馳援”資金。本週是新股申購難得的空窗期,且上周新股申購資金陸續解凍。在市場流動性充沛、萬億元鉅資借機入市下,滬指發力上攻5000點將是大概率事件。前期推動股指上漲的資金,主要有外資、融資杠桿、基金機構等,合力發動上漲;從後期來看,在監管層引資入市的政策下,還有更大規模的資金正蓄勢待發:包括萬億元養老金入市、深港通、滬臺通、企業年金管理、QFII額度放開,納入MSCI指數等等。增量資金的入市規模可能會超出預期。

  5000點近在咫尺

  《證券日報》記者:昨日滬深股指雙雙高開,稍回調後即震蕩上行,滬指突破4900點。創業板指大漲逾4%,創出本輪行情新高。請問,從技術面的角度看,後市將何去何從?

  源達投顧:技術面上,從滬指日K線圖看,市場量價齊升,MACD指標多頭髮散,趨勢保持良好,但KDJ指標有高位鈍化態勢,因此不排除後期再現盤中調整的可能,但只要趨勢不破投資者則不必過於擔憂,而且用量能堆出的行情,一時半會也難以終結,投資者可繼續且炒且看。對於創業板指,恐高行情似乎遠未結束,因此,操作上只要不破10日均線,投資者即可順勢而為,但需避免追高。

  天信投資:牛市的特徵是漲得快,跌的也快。預計滬指後期衝擊5000點關口時,極有可能出現相對強度較大的快速回調。正常情況下,應該很難一次性突破,因而投資者要對這個關口保持警惕和敬畏,防範可能的風險。在風險控制做好的前提下的收益才是真收益。短期的風險主要還是集中在下周新股的發行,因為下周中國核電等大盤股開始來襲,市場還是要適當的謹慎一些。

  積極佈局低估值白馬股

  《證券日報》記者:盤面上看,受《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發佈消息刺激,多數軍工股漲停,此外,資訊安全、智慧機器、電子支付等板塊也紛紛大漲。請問,投資者如何把握後市投資機會?

  天信投資:除了熱點題材板塊之外,仍可以積極佈局低估值的優質板塊個股,如有色、地産等。同時關注主題概念,如軍工改制、“一帶一路”概念、迪士尼概念等個股。同時,不要忽略創業板的高價個股,股票漲跌的關鍵不在於股價的高低,而在於趨勢是否延續。因而,在牛市的操作中,可以激進大膽一點,謹記趨勢為王,順勢而為就好。

  齊魯證券:隨著監管層不斷強調“慢牛”以及對“兩融”監管力度的加大,短期大盤藍籌股將維持寬幅震蕩走勢。在目前時點重點推薦中小板,尤其是50億元市值以下的“類創業板”和200億元市值以上的“成長性低估值洼地”。

  湘財證券:滬深市場風格將由中小盤成長股逐漸轉向藍籌股,建議關注銀行、地産、建築、建材、煤炭、有色、新能源、軍工、環保等板塊的投資機會,主題性投資機會建議持續關注次新股、資産重組和國企改革的投資機會。

[責任編輯: 趙燕]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