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股市  > 正文

股市不懼經濟下行壓力 牛市含金量在提高

2015-03-30 08:1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錢在飛,心在跳”——近期,股市當之無愧是中國最熱門的投資話題。

   2月初,上證綜指在3000點上方見到調整低點,便一路上揚。尤其是從3月11日開始,市場出現歷史上罕見的九連陽,上證綜指一度衝上3700點,刷新近7年來的新高,兩市單日成交金額也創出歷史天量。從個股表現看,可謂牛股奔騰,每天收于漲停板的股票都在百隻左右。種種現象顯示,目前的中國股市確實牛氣沖天。

   更讓投資者高興的是,與去年“結構性牛市”不同,今年以來大盤股和小盤股基本是齊漲共飛。據統計顯示,年初至3月27日,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分別上漲14.11%和36.77%。中小市值股票漲幅大於大盤藍籌股,中小板指數上漲44.25%,創業板指數漲幅達57.89%。這樣的市況下,“滿倉踏空”的尷尬基本沒有了,讓人感覺今年股市上漲的“含金量”更高。

   從板塊輪動的節奏看,去年11月到年底,主要是金融股和以基建板塊為代表的藍籌股領漲。由於這些板塊的指數權重較大,帶動了指數的迅速上漲。在這期間,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基本沒有表現,甚至還出現了下跌,市場中明顯存在“蹺蹺板”現象。不過,進入2015年後,大盤藍籌與成長股普漲格局逐漸形成,但新興産業成長股的表現更為突出,短期內甚至出現了一批百元以上的高價股。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日前表示,近期股市上漲,是市場對經濟增長“托底”、金融風險可控的認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市場流動性充裕、資金利率下行、中小企業上市公司盈利情況改善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

   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滕印認為,股市表現與經濟大勢並不完全是正相關的關係,並非股市好的時候經濟運作就一定也好。股市從根本上還是受供求關係影響。近期大漲主要是由於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而引起價格上漲。

   中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3月16日至3月20日這一週,新增A股開戶數創2007年6月以來新高,超過110萬戶,較前一週上升57.94%。3月前3周,新增A股開戶賬戶數連續處於高位,分別為66.19萬戶、72.08萬戶和113.85萬戶,短短3周共有252萬多戶新增A股股民入市。

   “信心比黃金重要。”中信證券研究部市場研究團隊首席市場策略師張群認為,股市反應一般會先於實體經濟。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各項舉措正加快推進,全國兩會對今年經濟發展勾畫了藍圖,這些因素提振著市場各方對中國經濟穩健運作的信心。另外,杠桿因素在股市上漲中也産生了重要影響,大量資金進入對股市上漲功不可沒。

   向上空間還有多大

   主要指數估值水準與成熟市場大致相當,政策面暖意融融

   大幅上漲之後,市場也在關注:指數向上的空間還有多大?

   從估值水準看,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3月19日,滬深兩市全部A股平均靜態市盈率25倍,其中主機板市盈率21倍,中小企業板64倍,創業板96倍。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平均市盈率分別為12倍和16倍,與成熟市場估值水準大致相當,但創業板和中小板已偏高。

   張群認為,靜態看,創業板市盈率確實偏高,但若動態看估值,參考2015年公司的業績預測,很多公司成長性良好,其高估值是有業績表現支撐的。同時,考慮到國家大力推廣“網際網路+”行動計劃,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創業板、中小板中會有更多企業因此而受益,高估值也反映出市場對於新興行業中長期政策導向的預期。

   從資金面情況看,融資融券繼續創新高,但增速與去年底相比保持較低水準,融資資金持有市值和交易量佔比仍在合理水準。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3月26日,投資者融資融券信用賬戶數超630萬戶;A股融資融券餘額為14588.40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160.95億元。

   政策面對於股市來説也暖意融融。張群説,從貨幣政策方面看,去年底開始的兩次降息、一次降準,預示了穩健而又不失靈活的貨幣政策,對於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有積極影響。財政政策方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財政支出和財政赤字項目與去年相比均有所增加,加上大量盤活的存量資金,這對於經濟的托底作用非常重要。此外,“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國企改革等重大舉措的推進,都將為股市帶來正能量。

[責任編輯: 趙燕]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