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政策助推房企佈局 成都加速邁入智慧社區“元年”

2014-12-19 09:26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花樣年控股的彩生活集團則定位為“社區平臺服務商”。今年8月8日,彩生活集團發佈了“彩生活2.2模式”,試圖打造彩生活智慧社區。

  2013年9月,彩生活集團披露的數據顯示,集團成都事業部在管面積600余萬平方米,項目多達30余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綠地、彩生活集團等積極佈局智慧社區的房企或物業方外,萬科物業近年也已將新技術與社區生活相結合,推出相應的“智慧社區”服務。

  川派房企積極參與

  成都智慧社區的發展不僅引來了全國性房企的角逐,也有來自當地的房企。藍光地産作為成都本土房企,今年展開了較大動作。今年4月,藍光宣佈公司正式開啟“生活家”系統戰略。

  此前,藍光相關人士透露,“生活家”系統將全面落地藍光首個彩系列産品樂彩城。屆時,將結合藍光線上線下互通,形成社區商業的增值服務O2O閉環。

  近日,一位接近藍光的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公司正與國內某IT巨頭在談判,“App等軟體設備還在測試中”。

  硬體先行,軟體隨後,藍光爭搶智慧社區意圖明顯。前述人士還透露,作為COCO係的升級産品,藍光彩系列産品“樂彩城”將成為聚合“生活家”硬體和軟體,成為真正的互聯智慧社區。

  此外,其他一些成都本土房企,亦在積極佈局智慧社區。2014年6月,炎華置信與新加坡AMC集團簽署戰略協議。炎華置信方面稱,欲打造中國西南首批“智慧移動示範社區”。

  炎華置信戰略引入了AMC的“慧鄰”系統。據悉,“慧鄰”的“智慧社區”系統由AMC公司研製成功,它基於手機平臺和軟體,整合了目前最先進和成熟的數位和資訊技術,專注智慧社區應用系統。

  先越此前表示,“慧鄰,簡單説就是完整的移動社區的全産業鏈應用系統。‘慧鄰’整合公司的網際網路技術、社區生活服務、社區鄰里交互、社區電子商務等生活中的服務平臺。”

  據姜翔此前介紹,炎華置信在智慧社區建設上還存在一些板塊,包括社區鄰里互動、管理物業費用系統、報警系統,設備已經安裝完成,後期將進行社區超市、小區周邊商圈的打造,一系列都可以在“慧鄰”系統上實現,服務社區最後500米。

  姜翔認為,在成都,相較其他房企的智慧社區,炎華置信有著自身特性。“炎華置信主要通過對外部資源的合理利用,尋找良性戰略夥伴,通過資源嫁接的形式,來打造智慧社區。”在姜翔看來,引入外部資源發展智慧社區將會更有競爭力,對於開發商而言,這種方式能嫁接出更多的內容。

  不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相較于全國性房企,成都本土中小房企發展智慧社區並沒有明顯優勢。大房企可以進行集中採購、定制,形成規模化,降低成本,而地方性房企則需付出更高的智慧化建設成本。

  面臨行業標準缺失等挑戰

  在政策利好下,房企建設智慧社區的熱情高漲,但在這個過程中,又應注意哪些問題?

  就國內環境而言,目前智慧社區還處於探索、起步階段,如何將先進技術嫁接到樓盤中以及後期物業服務等方面,都是需要探索的問題。

  房企紛紛引入智慧社區概念,也被認為是為産品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賣點”。此外,智慧社區建設還將面臨條件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數據無法開放利用、成本高企等“攔路虎”。

  NAI新巢地産機構總經理蔣鵬認為,“發力智慧社區,房企是習慣性地跟風。房企紛紛提出智慧社區概念,這只是一個應景做法。如果要概念落實,成本會很高,實施條件也不成熟,需要很多産業支援。”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成本是制約房企建設智慧社區的最大“攔路虎”。“智慧社區不論在網路建設上還是在設備投入上,都需要大量資金。此外,需要大量的呼叫服務和固定人員,也是很大的成本。”

  姜翔則認為,目前做智慧社區最大難點是差異化競爭,大家做的東西差不多,也沒有行業標準。

  對入駐成都的房企而言,打造智慧社區同樣面臨前述問題,但也意味著機遇。賴翰林認為,在未來智慧社區的發展中,成都將進行自我調整,完善智慧社區建設,“成都作為一座包容性極強的城市,未來在智慧社區的建設前景還是很好的。”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