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為保股市勝利果實:能買房的話還是要去買房子

2014-12-09 13:16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無圖説

  在這一輪股市行情中,如果掙錢了,怎樣保住勝利果實?大多數炒股人心裏的算盤珠子劈裏啪啦響:能買房的話,還是要去買房子。

  ■本報記者 汪敏華

  虛高開價怎避免

  不管是剛需買房還是投資買房,都會考慮一個問題:哪些房子升值空間大?

  看地段,不必贅言。還要看地區發展規劃,看是否靠近軌道交通,是否靠近醫院和大型商業設施,是否是學區房,等等,這些選房標準大多數人已經明瞭。在以上條件相似的情況下,房齡因素就很重要了。一般而言,房齡在10年內的房子升值最快。10年以上的房子不少外觀已有舊相,小區停車難顯現;小區有游泳池的大多也已經關閉,綠化環境等維護也有點漫不經心了,因此房齡10年以上的房子升值幅度明顯不如房齡10年內的次新房。

  在房型選擇上也有名堂,年輕人經濟條件如搭得夠,儘量買大房,將來成家有孩子了也不顯跼踀。根據政策,首套房不僅首付低貸款利率可打折,而且面積再大也不計房産稅。而二套房不僅首付大增,貸款利率也可能高於基準利率。並且,二套房加上首套房面積超過每人平均60平方米,超額部分就要徵收房産稅。

  很多人是以小換大,差地段換好地段,因此需要先賣房後買房。買賣二手房最吃不準的就是價格是否合理。房東想賣個高價,買房人想撿個皮夾。有人喜歡先開一個高價,無人問津再降價;有人喜歡低開高走,先以低價吸引眼球,一看仲介紛紛來電,馬上跳價。其實,除非房子地段好、房型好、房齡新、周邊環境好,否則價格低開高走反而不利。因為老房子老小區,房型本身就有不少缺陷,比如朝向、暗衛等,買房人本來就容易動搖,因此比較適宜的是高開低走,以誘人價格促使買家簽約,不然很容易引起買家的逆反心理,本來想買現在也不買了。

  如何開價才既不會賤賣又不會有價無市?賣房者可喬裝買房者,向仲介機構了解自家所在小區同房型的房價,一般而言,仲介會稍報高一點,賣房人可根據仲介報價掛牌,也可以比仲介報價稍低一點掛牌。買房人則可以喬裝賣房人諮詢多家仲介,仲介報價會稍低,買房人可以此確定自己買房的心理價位。對於買房者而言,不可過於信任某一個仲介,應該貨比三家多方委託仲介找房,並且通過不同的仲介打探真實的房價。

  討價還價是正常的,比較合適的賣房策略是:報價比心理價位提高3%-5%左右,給買家留足還價空間。鋻於房價已高,對一套房子而言,3%-5%就不是個小數,比如一套200萬元的房子,讓價3%-5%就是6萬元-10萬元,一般而言,買家的還價幅度也在這個區間,討價還價後,皆大歡喜:成交價一般在賣房人的心理價位附近甚至更高,而買房人心情也比較舒暢,認為自己壓低了房價很有成就感。對於買房人而言,應該多找幾個仲介砍價,從中選擇最低價簽約。一些精明的買房人在甲仲介砍到最低價後,去找另一家公司的乙仲介談判,再壓低仲介費,然後由乙仲介聯絡賣房者。

  買房貸款財商高

  很多炒股者希望兩全其美。手頭的錢既能買房,也可以炒股。最新的房貸政策有助於他們的心願實現。

  首套,或者已經付清首套房房貸的,買房首付三成,貸款七成,最低貸款利率有可能打7折。首付款30%和70%,區別大了。以300萬元總價的房産計,首付30%只要90萬元,而首付70%則要210萬元。同樣,房貸5年以上基準利率是6.15%,七折優惠利率是4.305%,哎喲,買個貨幣基金的收益也可能比7折利率高啊。所以,有錢也貸款,並用足房貸,貸款期限越長越好。即便享受不到7折房貸,這個策略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適用的,因為投資渠道不斷拓寬,獲取比6.15%基準房貸利率高的投資收益並不困難。

  以一套250萬元新房為例,買房人有付全款的實力,如果全額一次性付清,收益來自兩個渠道:一是房産可能升值,二是租金。如果採用貸款,首付三成是75萬元,貸款175萬元。假如全部是商業貸款,期限20年,基準利率6.15%,等額本息法還貸,每月還款額12689元。對於買房人而言,採用貸款法,收益可來自3個渠道,前兩條和全款買房者一樣,來自房産可能升值和租金,第3條是通過原本全額付款的175萬元理財所得。這175萬元可用於炒股,也可購買P2P産品或信託産品,如購買P2P,12%年收益還是比較普遍的,則每月可得收益17500元,扣除12689元房貸後,還多餘4811元。即使這4811元不做任何投資,20年後累積可達115萬元,加上理財本金175萬元,總計290萬元。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