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公積金新政突破 可異地貸款

2014-10-15 14:59 來源:新快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公積金新政突破 可異地貸款

  公積金新政變化情況

  ■CFP供圖

  ■新快報記者 鄧蘇梅

  昨日,住建部、財政部、央行三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通知》細則內容披露。《通知》規定:職工連續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6個月(含)以上,可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而此項規定和廣州日前通過審議的繳存年限規定出現衝突。

  《通知》要求,各地要實現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並推進異地貸款業務。《通知》放寬了公積金貸款申請條件,並首次明確提出公積金可異地貸款。《通知》還規定,對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發放率低於85%的設區城市,要適當提高首套自住住房貸款額度等內容。

  推進公積金異地貸款業務

  除了放寬公積金繳存年限外,《通知》還要求,各地要實現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並推進異地貸款業務,即職工可持就業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繳存證明,向戶籍所在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

  對曾經在異地繳存住房公積金、在現繳存地繳存不滿6個月的,繳存時間可根據原繳存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繳存證明合併計算。

  業內人士表示,這個規定無疑是公積金設立以來一個新的突破。滿堂紅市場戰略部高級經理周峰透露,目前廣州的公積金貸款可以實現和部分城市互通,在廣州繳納公積金的使命可以到佛山、東莞等地貸款購房。但是佛山、東莞繳納公積金的使命則不能在廣州貸款購房。

  據記者了解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雖然不允許公積金異地購房貸款,但是卻允許異地購房提取。以北京為例,在外地購房後,只要提供購房合同、首付款發票、契稅完稅證明、職工所在單位提供的“職工異地購房證明”、基本養老保險的證明等相關材料就可以申請提取公積金。

  連續繳存年限由一年減至半年

  廣州另需滿足一定累計繳存年限

  早在13日,關於三部門制定公積金新政的消息就已經傳出,其中涉及將取消公積金貸款強制保險費、擔保費、公證費以及評估費等。公積金貸款新政內容重要的是明確放鬆了公積金貸款條件。《通知》規定:職工連續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6個月(含)以上,可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而現下執行的政策為連續足額繳存12個月,門檻降低。

  然而廣州日前在公積金管理委員會上就對調整公積金繳存年限這一項內容通過了審議,廣州規定,本市戶籍需連續足額繳存公積金滿6個月,累計繳存公積金24個月以上(含24個月);非本市戶籍,需連續足額正常繳存累計公積金滿6個月,累計繳存36個月以上(含36個月)方能申請公積金貸款,與昨日三部門發文的規定有衝突。

  對此,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表示,從法律層面而言,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規必須跟中央保持一致,除非文中內容允許地方政府有根據各自情況制定細則的權利。“但是實際上各個城市之間的實際情況存在很大的差別,很難一刀切。”彭澎指出,按照限購在各個城市存在差異化的情況,公積金政策應該也允許存在差別。

  業內聲音

  廣州一旦放鬆

  公積金貸款餘額將更少

  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表示,就廣州而言,對外地人使用公積金貸款本來就限制多多,一旦放開異地貸款購房,公積金的餘額將更少。

  周峰也表示,一旦規定執行,公積金餘額以及買家將被分流到二三線城市。廣州公積金貸款新政的方向很明顯,就是既要留住買家又要截流。因此,廣州無放開政策的積極性,也沒有放開的客觀條件。

  北京允許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除了北京的房價更高之外,實際上和北京政府意圖借此降低北京的居住密度不無關係。

  廣州新政

  有無重新調整的可能?

  彭澎認為,當前廣州公積金新政已難言放鬆,不排除會跟中央有關部門進行協調,從而作出差異化的決定。一線城市都不排除出現差異化執行的可能。

  周峰表示,除非廣州公積金入不敷出的狀況能夠得到妥善解決,否則新政恐難對廣州産生有效影響。其他城市可能受到的積極影響會相對明顯。

  另外,《通知》規定,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發放率低於85%的設區城市,要根據當地商品住房價格和每人平均住房面積等情況,適當提高首套自住住房貸款額度,加大對購房繳存職工的支援力度。而廣州尚未披露相關的數據。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