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地產  > 正文

告別地產黃金十年 房企“不務正業”玩跨界

2014-09-05 09:08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告別地產的黃金十年,開發商開始覬覦多元化發展獲利,跳出過去單純的“造房子賣房子”模式,從多個行業發掘新的投資機會。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在2014年邁出跨界步伐的房企,除了近期風頭正勁的恆大集團宣布進軍糧油、乳業之外,萬達集團先後布局兒童產業和電子商務,萬科集團正在籌建兒童醫院,綠地集團則大手筆進行地鐵投資開發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與此前其他行業紛紛涌入房地產掘金形成劇烈反差,如今標桿房企加速向其他行業迅速滲透。業內人士認為,商品房市場環境的嚴苛對于房企的考驗遠未結束,在新一輪調整期內,品牌房企想要保持規模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地產+X產業”的模式中尋找更多的跨界投資機會。

  新興行業

  兒童消費

  近幾年,兒童消費已經成為眾多中國家庭的重要開支,並蘊含著巨大潛力。而嗅覺靈敏的房地產企業也開始將投資目光轉向這片洼地。

  萬達:2014年8月,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兒童娛樂有限公司發布萬達寶貝王品牌,宣布到2020年將開業200家兒童樂園,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兒童娛樂公司。

  萬科:2013年7月,萬科兒童醫院落戶深圳寶安中心城區,預計2016年投入使用。有3家兒童醫院分別位于廣州、上海和深圳,正在籌建中。

  食品快消

  作為宏觀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快消品”,多年來表現一直穩健,而隨著市場細分的升級,房企在多元化擴張的過程中,也看到了快消行業新的機會。

  恆大:2013年11月,推出恆大冰泉。2014年8月,恆大糧油再度借勢亞冠“橫空出世”,包括恆大綠色大米、恆大綠色菜籽油等。恆大還表示將在糧油之後,乳業、畜牧業也是集團打造的重大民生工程,計劃投資超過1000億元打造中國民族品牌。

  電子商務

  從單純的網絡賣房,到探索更深層次的平臺合作,房企與電子商務的聯合正在從賣商品到賣服務進行深層次的進化。

  萬科:2014年8月,與阿里巴巴聯合,推出淘寶“賬單抵房款”;與騰訊聯手,推“微信賣房”,從去年開始,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型,萬科頻繁拜訪騰訊、小米、阿里,碰撞互聯網思維。

  萬達:2014年8月,萬達與騰訊、百度聯合在香港注冊成立電子商務公司,一期投資50億元,5年內砸200億元,劍指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

  地鐵業務

  將地鐵沿線區域土地開發和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結合起來,這種“地鐵上蓋”的模式,成為一些開發商眼中的新機遇。

  綠地:2014年7月,綠地地鐵投資發展公司在滬揭牌成立。當天,綠地集團與申通地鐵、上海建工等滬上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由綠地牽頭組成聯合體在全國多地開展地鐵投資開發業務,並將以“軌道工程+區域功能”整體開發模式推進。

  歷年熱點行業

  金融行業

  自2009年以來,包括泛海控股、綠地、魯能、復地、華潤置地、合生創展、新華聯、越秀、北京城建、泰禾、世紀金源等30多家房企涉足金融領域。

  恆大:2014年1月,以33億元收購華夏銀行已發行股本總額的4.522%,將成華夏銀行第五大股東。

  萬達:2014年7月,與大連銀行進行磋商,或將收購後者20%股權,並爭取成為第一大股東。

  綠地:2014年8月,在貴陽成立貴州省綠地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文化旅遊

  因成本低等多重便利條件,曾經是最受房地產企業熱衷的投資產業之一;隨著國家對文化旅遊產業的政策支持,未來還將釋放更大潛力。

  萬達:從2010年起,先後推出了長白山國際旅遊度假區、西雙版納國際度假區;並在全國多個核心城市開建萬達旅遊文化城,總投資規模超千億。

  佳兆業:打造的旅遊綜合體東戴河項目,2013年10月正式開盤。擁有包括酒店、溫泉、會館在內的完善配套,並推出微旅遊產品。

  醫療養老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是大概率事件,相關產業將面臨巨大機遇,這也吸引了十余家房企掀起一波“從醫潮”。

  陽光城:2014年7月,擬出資2000萬元設立上海威至博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將調整公司組織架構,增設醫療健康事業管理中心等部門。

  保利: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三亞、陽江等6個城市規劃及建設了7個養老地產項目。其中北京西山和熹會、上海西塘越項目已正式運營。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