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終究沒能照進現實,“以房養老”市場反應不盡如人意。
7月1日起,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地啟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 (即以房養老保險)試點工作,至今已足月有餘,但市場上尚無一家保險公司推出以房養老保險産品,而完成了産品開發且上報了“以房養老”方案的險企,也只有幸福人壽一家。
“試點遇冷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因為‘以房養老’原本就屬於小眾産品,加上至今並無房屋評估等具體的操作細則出臺,市場大都處於觀望狀態。”8月12日,某大型險企的專業人士崔鵬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隨後,記者電話採訪了幸福人壽相關工作人員獲悉,産品由於正處於上報期,因此暫時無法進行實質性的操作,也就是説“以房養老”試點至今尚無具體案例。
險企反應冷淡
早在2003年,幸福人壽的董事長孟曉蘇就開始致力於推廣“以房養老”,同時,孟曉蘇也一直試圖説服各大險企參與其中,但保險公司尤其是大型險企紛紛表示這個新鮮出爐的産品是“不能承受之輕”,加之內地當時的金融監管體制將混業經營視為禁區,此事便一直處於擱置狀態。直到2010年,“以房養老”概念得到法律的承認,加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情況終於有所轉變。
2013年11月下旬,保監會終於針對“以房養老”召開了內部會議,被爭議了10年的“以房養老”終於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參與課題組的只有幸福人壽、平安、泰康、新華、合眾、中宏等7家中小型保險公司,之後的幾個月,表示準備提交産品方案的只剩幸福、平安、泰康和合眾4家險企,如今再看,真的提交方案的卻只有幸福人壽孤身一家。
“首先,按照試點的相關規定來看,産品的規模太小了,服務的人群也確實不多,即便按照我國業務規模最大的險企來計算,4個試點城市加起來最多也就服務5000個老人,中小險企的市場份額就更少了,因此險企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其次,房産評估等具體操作細則一直沒有出臺,又沒有太多的經驗可借鑒,因此險企都比較謹慎;最後,近年的險企面臨大量退保和滿期給付的保單,日子都不太好過,無暇顧及這麼小眾的一個産品。”崔鵬總結道。
據記者了解,由於近兩年的保險投資業績不盡如人意,加上銀行推出了具有競爭力的理財産品,出現了大量未滿期客戶退保的現象。
由此看來,險企的自顧不暇加上“以房養老”産品吸引力的缺失,市場反應冷淡也就確屬意料之中了。記者同時了解到,市場層面除了險企反應冷淡外,老人對此産品也大都是一笑了之,很多老人寧肯選擇以出租房屋獲得養老保障也不願將房屋抵押給銀行或者保險公司。
釋放積極信號
試點滿月雖然遇冷,但事實上,無論是正向還是反向的聲音,似乎都未影響“以房養老”向前踉蹌地邁步。
“我願意選擇‘以房養老’這種方式,前提是保險公司給我的錢要遠遠高於將房産出租所獲得的租金。但是,由於住房市場的走勢不企穩,前景難預測,因此險企無法做保險精算,也就無法保證一直給付我那麼多的錢,而這種不確定性不光增加了險企的風險,同樣也影響了我對這個産品的選擇。”8月12日,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強調,若要使“以房養老”成為可行的和可操作的社會政策,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老人的住房必須是可以由他們自由支配的,二是住房市場的價格是穩定且可持續的。
而對於第一條,城鎮房産由於存在大量不同性質的房屋,比如公租房,此類房屋的主人雖然擁有居住權但無法實現自由支配,同時,農村老人因宅基地無法確權而一直被置於遺忘的角落。不過,就在8月10日,國土資源部公佈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納入不動産統一登記制度的實施進程,強調要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奠定産權基礎。
而這也被視為“以房養老”進程中的一個積極信號。
“此次不動産登記是對農村房産的一次摸底,房産的擁有分佈狀況將更加透明,有利於今後‘以房養老’的推進,但是,登記僅是不動産確權過程的最初環節,農民對宅基地依然沒有處置和抵押的權利,這中間還要涉及好幾個環節。”崔鵬強調,農民的房屋並不值錢,值錢的恰恰是土地。
即便如此,在推進“以房養老”的艱難進程中能夠出現這樣一個信號,對於試水的險企而言也已算得上是一個“喜大普奔”的期待。
“就目前來看,‘以房養老’風險最大的一方就是險企。”唐鈞強調,將房屋抵押獲得的養老金一定要高於租金才有市場,但針對我國的情況而言,幾十年以後的房子會成什麼樣子了很難説,加上70年産權的限制,險企顯然是承受風險最大的一方。
對此,孟曉蘇一直希望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降低保險機構有關稅負,同時,建立對長壽保戶的政府補貼機制以化解所謂“長壽風險”等等,但是,對商業保險實施補貼一直是個具有爭議的話題。
不過,記者採訪獲悉,試點滿月雖然尚無具體案例,但諮詢相關事宜的老人較試點之前增加了很多,其中,大多數均為無子女家庭和“失獨家庭”的老人,而這部分老人已佔老齡人口比重的10%左右。(記者 王曉慧)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