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地產  > 正文

取消限購頻現一日遊:地方政府不斷試探監管底線

2014-06-28 11:51 來源:信息時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遭遇寒流,國內取消限購的風聲愈發強烈。此前多地市場傳出限購松綁的消息,但都表現得“猶抱琵笆半遮面”。近日,沈陽、廣州、福建等地,更被報道已事實上放開限購,但都是“只做不說”。

  如今呼和浩特房地產開發監督管理處6月25日正式發布文件,從而成為明文確認取消限購的國內第一城。不料“螃蟹”並不好吃,不到一天呼和浩特就因“打印錯誤”撤回文件,此後便再未發布新版的文件。

  此前沈陽也傳出過取消限購的消息,但這個“短命政令”隔日便夭折。如今呼和浩特取消限購,也變成了可笑的“一日遊”,終究未能逃過“政府放風-媒體關注-政府辟謠”的怪圈。

  取消限購頻現“一日遊”,一方面讓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如今關于樓市調控博弈的白熱化,地方政府不斷在試探中央的“底線”。

  事實上,與過去兩年一有地方試探放松限購就被叫停不同,這一次中央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默許。在此之前住建部就明確表示,宏觀調控政策是鼓勵和保護消費需求,遏制投資需求,每個地方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即便如此,幾乎所有的事實性限購松綁的城市,仍在媒體的追問中予以否認。地方政府即使有微調的意願和政策,但也是錦衣夜行。歸根結底,這既是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同時也是因為近兩年監管層對地方限購松綁約談、問責、叫停之事時有發生,在其他同僚都低調做事之時,哪個地方政府都不敢做那出頭鳥。

  然而,越來越明顯的問題在于,一些本來就以剛需為主的三四線城市,其實也沒必要限購,不過是陪旁邊的一二線“太子”讀書而已。既然監管層多次表達了分類調控之意,那麼是否取消限購的決定權就在地方,而近日松綁限購也符合“分類調控”的基本原則,為何放松限購還是成為不能觸碰的紅線?所謂的分類調控究竟應如何進行下去,中央層面最好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否則,地方政府就只能不斷試探下去,對于調控的長遠性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責任編輯: 馬迪]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