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梓園社區
在一處川西林盤舊址上新建,在規劃之初,對林盤中原有的大樹、竹林進行了測繪,建設中統一保護,如今才有大樹掩映、竹林叢生、溝渠縱橫的鄉村景象。
留住老樹見空修房
綠化率超過40%
安龍村分為10個農村新型社區,也就是10個組團。高修倫介紹説,蒙梓園社區作為其中一個組團,一共有55戶居民,整個組團化佈局以蒙梓園為中心,其他9個組團分佈周圍。
蒙梓園社區是在一處川西林盤舊址上新建,在規劃之初,對林盤中原有的大樹、竹林進行了測繪,建設中統一保護,如今才有大樹掩映、竹林叢生、溝渠縱橫的鄉村景象。
“大家開討論會時,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他回憶説,當時有的村民提出,為了方便新居加快建設,把組團裏所有樹木“鏟”了,平整場地後,施工方便,速度肯定快些,而且也有人想出售部分大樹,給村裏增加收入。另一部分村民認為要保留這些大樹,不光是為了景觀,更是一種記憶。
在“注重民俗保護傳承”的理念下,最終大家都同意保留這些大樹。村裏請來測繪人員,先把80多棵老樹在施工場地平面圖上標注出來,再請規劃設計人員“見空修房”。最終有89棵老樹和35籠竹子保留下來。
“當時確實有一些不便於施工的地方,比如小區入口那棵皂角樹,為了保留它,房子退後了10多米。”高修倫説,可如今看到小區裏到處是大樹,很慶倖當初把它們保留了下來。
高修倫説,如果當初把樹“鏟”了,可能建設快一些,還能賣一些錢,但新居綠化工程的成本肯定要高很多,留下這些老樹、竹林,不僅後期的景觀再造節約了建設資金,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村民們對鄉土的那一份記憶。
高修倫向成都商報記者表示,根據測算,組團的每人平均土地是71平方米,實際建築基地面積每人平均不到28平方米,再除去道路、溝渠,綠化率超過了40%。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