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最近,省長郭樹清、副省長孫紹騁相繼在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報送的一份加快推進我省建築産業現代化的考察調研報告上批示。副省長孫紹騁強調,“抓緊安排試點,先做起來。”去年7月,針對四位省政府參事聯合撰寫的《實現建築工業化,推進山東城鎮化》建議,郭樹清明確表示“贊成選擇試點”。
近日,省住建廳部署開展建築産業現代化試點工作。試點工作明確在保障性住房和公益性項目中建設一批試點工程,省住建廳計劃三年內在全省建立5個綜合試點示範城市、10個規模化工業園區、50個生産基地,建設試點示範工程300萬平方米。
文/片 本報記者 張璐 孟敏
工業化蓋房子啥范兒 建築工人幹活就像搭積木
試想一下,如果房子建造方式變成這樣:樓梯、內外墻、樓板等部件,都是從工廠流水線生産出來,建造現場施工像搭積木一樣,工人一塊塊將這些部件拼裝起來。建造過程消除了人工差別,實現了建築的標準化和節能。
6月10日,基本按照這一模式建造的、全省首個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組合框架結構試點項目——濟南西客站片區安置三區B3地塊小學(以下簡稱三區小學)的主體正式封頂。
作為一個總體量僅10910平米的單體建築,三區小學項目顯然不夠顯眼,不過山東大學土木建水利學院碩士生導師侯和濤稱,整體裝配式已被國家重點推廣,被認為是未來建築産業現代化最重要一種方向,三區小學項目既是全省首個試點項目,也是我省在建築産業現代化道路上的最直接探索。
住房城鄉建設部今年2月份發佈,10月1日施行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驗證了上述説法,規程將裝配式結構的使用範圍,首次“擴展到了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侯和濤認為,技術規程的這次擴容,裝配式結構合法合規全面進入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市場的技術規程障礙,已經被徹底掃除,“具有里程碑意義”。
它有多省時省力? 35人幹的活,8人就夠了
主體封頂的三區小學與普通建築物的不同之處,從外觀上就能分辨出來。
它的整體建築物的外墻是由一塊塊寬3米、高3.9米的預製水泥板材拼接而成。包括內外墻板、樓梯、樓板這些建築部件,都是在我省目前唯一的裝配式國家住宅産業化基地——山東萬斯達集團流水線上生産出來的。
項目經理李玉明稱,與目前建築業普遍採用的混凝土現澆式的建造方式相比,整體裝配式的建造方式首先節省建築勞動力。
以普通商品房一層800平米的施工面為例,要保證施工進度,“同時需要模板工10人左右,鋼筋工15人左右,混凝土澆築工10人左右。”李玉明説,採用預製板材的整體裝配式800平米的施工面只需要8個人左右。
預製外墻是一種“三明治”結構,國家強制執行的外墻外保溫層與墻體整合在一起,這既保證了外墻外保溫與建築壽命同步,同時也節省了商品房建設過程中外墻再挂保溫板的程式。
由於工廠流水線生産的外墻板尺寸型號一致,外墻板挂好後可以直接抹刷塗料,節省了人工找平時間。整體裝配式建造方式不再需要模板和腳手架,這也大大節約了建設成本。而建築主體部件工廠化生産,使得建築建造過程可以“並聯方式”進行,改變了過去一層一層往上壘的時間限制。
李玉明粗略估算,與普遍採用的混凝土現澆方式相比,整體裝配式建造方式至少節約一半以上建築時間,技術成熟後,節約時間會更多。
現狀
推進十幾年,開發商為何“軟抵制”
目前使用預製部件整體裝配式成本偏高,山東萬斯達集團董事長張波説,使用預製部件每平米建造成本要高300元到400元,建安成本增加1/5左右。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住宅産業化試點遭到諸多房地産開發企業軟性抵制。有業內人士透露,2013年,濟南明確住宅産業化要試點建設10萬平米,除了三區小學,“其他試點進展不大”。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山東住宅産業化已推行十幾年。
今年5月,在山東召開的全國住宅産業現代化工作現場交流會上,省住建廳一位負責人稱,裝配式住宅和全裝修住房處在起步階段,目前規模較小、成本偏高,開發商缺乏積極性。
張波坦言,以整體裝配式為例,“因為用的少,所以(預製板材的)産量上不去,量上不去,成本降不下來,用的更少”。
另一個方面,過去的十年間,房地産一直是賣方市場,開發商對品質要求在其次,對採用更節能、環保的建築技術不怎麼感興趣,總認為那是國家的事。
至於房地産市場目前不景氣,張波認為這對裝配式是一件好事,“開發商可能開始關注品質,希望通過提高品質形成賣點”。
破局
技術升級靠市場不行,政策要打第一槍
濟南一家建築企業負責人朱振(化名)稱,建築業技術提升是被動式的。為節約用地,國家出讓土地時大都明確規定,一個建築項目要建成高層或者至少建成小高層。“當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選用鋼結構混凝土現澆工藝時,磚混建築方式幾乎一夜之間就被淘汰出局。”朱振説。
“這是政策引導下的市場作用。”朱振認為,強制性的政策在建築業技術升級方面起了主導作用。
朱振透露,在過去十年,磚混結構一平方米建安成本在600元到800元,而鋼結構混凝土在1300元到1500元,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提高了成本,對商品房來説增加了銷售難度。朱振因此認為,“單純依靠市場,建築業技術升級也會實現,但過程會很漫長。”
不過即便技術升級已經實現,但在張波看來,這種技術升級還僅停留在量變層面,沒能實現質變,最主要表現就是建築業施工工業化程度很低,現場施工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也沒有太多改變,主要靠人工澆灌混凝土、人工壘磚、人工綁鋼筋等。
從事了三十餘年建築業,張波遺憾地説,建築業工業化程度在所有行業中是最低的,“小到一個杯子,大到汽車輪船,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工業化産物,但是我們住的房子卻不是”。
“現在缺的,只是政府一把小火。”張波期待,通過政府引導,打破建築産業現代化惡性迴圈怪圈。這種怪圈一旦打破,在市場上很快就能形成燎原之勢,進而引發建築業的革命性變化。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