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下屬的土地勘測規劃院16日發佈的《2013年第二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監測報告》稱,二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體水準為3226元/平方米,連續5個季度加速上漲。商服、住宅和工業用地價格普漲,二季度異常交易的地塊數量同比增加130%。“新國五條”的效果低於預期、地方融資平臺償債期限將至被認為是地價上漲的重要因素。報告稱,考慮到下半年土地供應持續增加等規律性因素,如無其他因素的影響,地價上漲的動力仍存在。
異常交易地塊陡增
報告稱,二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體水準為3226元/平方米,環比上漲1.62%,較一季度增加0.15個百分點,連續5個季度加速上漲。其中,商服、住宅、工業地價分別為6044元/平方米、4799元/平方米和684元/平方米,分別環比上漲2.06%、1.25%和1.34%。就同比而言,二季度主要監測城市的綜合地價水準上漲5.11%,住宅地價上漲6.13%。
從區域分佈看,二季度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綜合地價水準分別為4770元/平方米、4552元/平方米、3465元/平方米,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在國土部監測的105個城市中,住宅地價環比漲幅上升的城市由一季度的92個增至94個,漲幅超過3%的城市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廣州、順德、寧波、湛江、汕頭、上海和南京等地漲幅居前。廣州的住宅地價漲幅達5.54%,位居各城市之首。
報告提供的地價是國土部設定固定監測點並根據土地市場變化情況測算的土地評估價格,並非土地實際成交價格。專家表示,二季度土地市場“地王”頻現,實際交易價格遠高於國土部評估的水準。
報告稱,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償債期限將至,土地出讓收益仍是地方償債的主要資金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支援土地市場回暖的態勢。同時,“新國五條”對市場的抑制性影響有限,住宅需求居高不下,房企拿地積極,拉動住宅地價明顯上漲。
報告顯示,二季度各地上報異常交易地塊115宗,較一季度增加36宗,較去年同期增加65宗。二季度上報的異常交易地塊平均溢價率142%,較一季度上升22個百分點。按照監測機構的口徑,異常交易地塊主要指土地交易中溢價率超過50%的地塊或出現單價、總價“地王”的地塊。對於這些地塊,國土部將在後續交款、開發等環節進行跟蹤監測。
高價地仍可能出現
二季度土地市場的實際成交情況遠比報告的統計數據火熱。從5月開始,北京、上海等地土地市場開始出現多輪競價、高溢價等現象,出現多個單價或總價“地王”。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市場的火熱更多體現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由於高庫存,其土地市場仍偏冷。
華遠地産董事長任志強16日表示,三、四線城市的土地交易量是下降的,一、二線城市雖有所升溫,但房地産企業總體購地規模仍低於去年,這也將給未來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帶來上漲壓力。
對於土地市場的未來走向,報告認為,儘管二季度後期出現資金流動結構性緊張,但房地産開發企業購地和房地産開發投資並未出現回落態勢。隨著三季度土地供應逐漸放大和部分城市優質地塊入市,市場仍存在出現高價地的可能,土地市場上升的態勢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報告稱,從近兩個季度的市場態勢來看,土地價格已步入較高位運作軌道,考慮到下半年土地供應持續增加等規律性因素,如無其他因素的影響,地價上漲的動力仍存在。
報告建議,應把握好供地節奏,強化供前分析和供後監管,引導市場理性預期。避免優質地塊集中進入市場,同時加強優質地塊的入市研判,出現高價地的城市應及時公佈宗地相關資訊及價格影響因素分析。應協同有關部門引導金融資本的合理流向,關注地方債務風險,避免過多資金沉澱于土地,發揮好土地的資源、資産、資本多重屬性的綜合作用,更加合理地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適應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要求。 □本報記者 張敏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