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舊城保護改造每疏散1萬人,平均安置費用達15億元以上。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和北京市城市發展研究院日前發佈了一份《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評價體系研究報告》,按照現行政策和貨幣補償標準粗略計算,得出上述數字。
使用方面缺乏長期的明確規劃
研究報告課題組專家表示,當前北京市舊城保護改造的模式,要求以保護原建築、原風貌、原肌理為目的,不進行大規模土地開發,對建築物等以院落為單位的小規模改造、修繕或保護。這種模式需要政府純資金投入,但因工作週期較長,政府持續資金投入才能見效,對基礎設施後期更新比較困難,並不適合迫切需要保護和改造的較大保護區的保護。
報告粗略計算了舊城保護改造所涉及的風貌保護、房屋修繕與危舊房改造、市政設施建設、人口疏散與騰退安置等多項費用。粗略計算,每疏散1萬人,平均安置費用達15億元以上。
目前,市政府每年投入10億元資金用於舊城房屋修繕和人口疏散資金,各區政府再結合本區財政狀況安排相應配套資金。報告評估説,政府投入舊城保護區的資金數額有限,受現行政策的限制,社會資本不願投入舊城保護區的改造,也缺乏市場融資的政策和措施,且在使用方面沒有長期的、持續的明確規劃,從而造成較大的財政壓力。
原地保留建築原住民可投入改造
這位專家提出,舊城保護改造的資金保障可以採取政府出資、企業出資、企業融資和社會資金四位一體的投資結構模式。政府負責承擔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文物騰退、土地出讓資金返還等;其餘資金由企業出資或通過市場進行籌集,吸引民間資本投入。
對於原地保留和修繕類建築,鼓勵原住民或原産權單位自行投入部分資金予以改造,政府或實施主體可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
不建議老齡人口外遷
該專家表示,北京舊城內弱勢群體多。經調查,目前舊城內居民貧困化、兩級化現象嚴重。一些退休人員、下崗職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自我解決住房能力有限、地域依賴性較強、脫貧心理較重。
他主張,舊城發展在需要適當數量人口的同時,還需優化人口結構。以尊重舊城區居民意願為原則,優先疏解從事第二産業的人群,考慮並維護弱勢群體利益。因舊城內老齡人口的比例較大,很多人已沒有離開舊城的能力,對舊城依戀程度較大,故除意願遷出的老年居民之外,不建議老齡人口外遷。
另外,對那些具有傳統手藝和技能、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術的居民,及完全依賴舊城經濟環境生活的老藝人、老字號的從業人員,要鼓勵他們留下。
■
名城整體格局保護“人”與“城”不夠協調
依照評分結果可以看出,專家對於北京名城整體格局的保護評價很高,但對於保護效果層面並不太滿意。評估結果顯示:對於北京名城整體格局的保護,專家在基礎條件的評分為“很好”(95分);保護效果層面卻只給了較好(75分),加權後總分也只有80分,趨近於“良好”。
綜合分析影響保護效果的原因,分別有3項得分較低:街巷肌理的原真度及完整性、核心保護區人口數量與名城真實和完整保護的適宜程度、原住民生活品質。其中兩項涉及“原住民”問題。
另外,北京市對歷史建築的保護,評分等級為“良好”(83分)。其中,基礎條件維度評分等級為“很好”(95分),但保護工作評價為較好(76分)。主要失分點為公眾參與意識、保護規劃的執行力、保護機構、保護資金以及建築物的再利用等。
■ 背景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評價體系研究報告》是2012年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研究委託北京城市發展研究院承擔的,報告針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格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文物單位和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名城特質等6個層面進行評價。專家評價採取百分制。其中60分以下為“差”;60-100分每隔10分為一檔,分別為“一般”、“較好”、“良好”、“很好”;100分為“非常好”。(記者 郭少峰)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