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 正文

成都銀行IPO前遭反腐風暴 前董事長涉受賄千萬被公訴

2014-07-08 08:44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成都銀行IPO前遭反腐風暴 前董事長涉受賄千萬被公訴

   銀行高層近期頻繁變動;房企貸高企存風險

  自2011年就開始準備上市的成都銀行,終於在上市路上邁出了實質一步。6月30日,成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成都銀行”)在證監會網站預披露了招股書,搭上了6月末的預披露“末班車”, 其招股説明書顯示,本次發行規模不超過8億股。

  當初一手推動成都銀行上市的毛志剛——成都銀行原董事長、行長,卻正因涉嫌受賄罪,被移交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其自2004年以來,掌舵成都銀行9年。與毛志剛一道被查處的,還有原成都銀行董事吳忠耘,其同時也是成都銀行第一大股東成都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原董事長、黨委書記。兩人都涉及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案。成都銀行IPO前夕,正陷入四川省反腐風暴之中。

  與此同時,房地産貸款高企的成都銀行還需要面臨房地産行業下行帶來的風險。

  上市推手倒在IPO前夕

  當成都銀行搭上此次預披露“末班車”時,其上市的推手、前任董事長毛志剛卻已身陷囹圄

  成都銀行成立於1996年12月30日,係四川省首家城市商業銀行,2008年,由“成都市商業銀行”更名為成都銀行。截至2013年末,總資産為2612.77億元,位居西部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第一位,凈利潤為29.7億元。

  招股書顯示,本次發行規模不超過8億股,發行完成後總股本不超過40.51億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19.75%。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充實本行資本金。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成都銀行在廣安、重慶、西安等8地各設立1家分行及多家支行,在成都設立了129家支行。

  2004年8月,時任成都工業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毛志剛,“臨危受命”,擔任成都銀行董事長。彼時,成都市商業銀行在2000年接收嚴重資不抵債的原匯通銀行後,連遭一系列動蕩,士氣低落,發展停滯。

  毛志剛入主成都銀行後的第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處置不良資産、改善資産品質。2004年12月,成都市政府安排部分優質地方財政單位並以現金方式收購成都銀行10億不良資産。2008年下半年,成都銀行通過信託計劃再次成功剝離了10億元不良資産。

  在轉讓不良資産的同時,成都銀行于2007年引進馬來西亞的豐隆銀行、渤海産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境內外投資者,共募集資金60億元。

  2008年末,成都銀行資本充足率上升到17.62%,核心資本充足率也達到16.55%。

  2011年6月,成都銀行臨時股東大會上審議並通過了其IPO相關議案,2012年4月6日,成都銀行向證監會遞交IPO申請,但隨後上市遭遇延期。

  隨後,李春城案引發的四川官場地震波及到成都銀行。

  2013年8月13日,成都市委組織部發佈人事“任免動態”:“李捷同志任成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免去毛志剛同志成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9月3日,毛志剛正式卸任董事長職務。至此,毛志剛已經執掌成都銀行長達9年。

  2013年9月22日,成都市紀委正式宣佈“成都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毛志剛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據多家媒體報道,毛志剛被查,涉及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案。在2001年8月——2004年4月間,毛志剛除了是成都市大型國資委企業、成都市政府重要的投融資平臺——成都工投集團董事長外,還是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彼時,李春城在成都市擔任市長、市委書記等職務。

  2014年6月13日,成都市檢察院宣佈,毛志剛涉嫌受賄一案已由成都市檢察院偵查終結,已于2014年6月10日向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成都銀行高層震蕩

  伴隨著毛志剛被調查,IPO前夕,成都銀行高層進行了一系列人事變動

  成都市檢察院稱,據查,毛志剛在擔任成都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成都銀行董事長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取得貸款、處理不良資産、承建電腦及裝修業務等提供幫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1260萬元,同時還收受622.33萬股成都銀行股份。

  與毛志剛一起被查的,還有成都銀行第一大股東成都投控集團原董事長吳忠耘,被查時,吳還擔任成都銀行董事。

  成都投控集團成立於2008年9月3日,屬於成都市屬大型國企,業務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領域。截至2013年末,成都投控集團總資産為224.15億元。2011年4月,成都投控集團受讓多家成都國有企業和單位的股權後,成為成都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0.07%。

  2013年12月25日,成都市紀委宣佈,吳忠耘“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在接受組織調查”。據報道,吳忠耘係毛志剛一案牽扯出。

  2014年5月27日,成都銀行股東大會上,撤換了吳忠耘董事職務。

  面對著最高層因受賄被起訴,成都銀行在招股書中提示:“本行可能面臨聲譽風險”。其稱,可能因為經營、管理及其他行為遭受負面評價,從而導致本行的業務開展及經濟價值受到不利影響。

  除了成都市原財政局長李捷替換毛志剛擔任董事長外,成都銀行行長也同時換人。2013年6月20日,成都組織部宣佈免去田華茂成都銀行行長職務(保留原待遇),任命王暉為新行長,田華茂目前擔任成都銀行副董事長。

  王暉曾于2005年3月至2010年1月擔任過成都銀行行長一職。當時是四川省首位通過公開招聘上任的商業銀行行長,年僅37歲。2010年2月,成都銀行與豐隆銀行聯合成立錦程消費金融公司後,王暉被調離成都銀行行長一職,擔任該下屬公司董事長。

  毛志剛出事後,王暉被成都市政府調回,重新擔任成都銀行行長一職。

  2014年4月,成都銀行副行長王慧離職,成都銀行並未披露其離職原因,公開資料顯示,王慧曾擔任成都工投集團副總經理、黨委委員。

  地方融資平臺、房企貸高企

  除了飽受高層腐敗的醜聞困擾以外,成都銀行還需要面對房地産行業下行以及地方債帶來的風險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成都銀行房地産行業公司貸款餘額為139.95億元,佔公司貸款總額比例的16.95%,不良貸款率為1.13%;個人房貸餘額170.1億元,佔個人貸款總額的62.16%,不良貸款率為0.18%。

  在對建築業放貸上,報告期內,無論是總額和貸款佔比,都呈上升趨勢。2013年,建築業貸款餘額為85億元,佔公司貸款總額的10.32%;2012年,上述數值分別為70億元和9.98%。

  分析指出,進入2014年以來,房地産市場下行壓力加大,對於側重於房地産的銀行來説,風險在不斷加大。

  據統計,2013年中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中,10家房地産貸款佔比成下降趨勢。

  除了房地産相關行業外,成都銀行還需要面臨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有關的風險。

  截至2013年底,成都銀行地方融資平臺的公司類貸款餘額為154.96億元,按照現金流覆蓋分類,全覆蓋貸款139.57億元,佔比90.07%。

  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璐接受新京報採訪時稱:“目前地方債風險較大,對於與地方政府關係密切的地方性商業銀行而言,一旦地方經濟出現下滑,産生債務危機,其首當其衝會受到衝擊。”

  此外,成都銀行還面臨業務開展相對集中于某些客戶、區域的風險。截至2013年年末,成都銀行向最大十家單一客戶發放貸款總額為71.10億元,佔全部貸款的6.42%,佔資本凈額的37.01%;該行約84.41%的貸款來源於成都地區的客戶,如果最大十家單一貸款客戶的貸款品質惡化或經濟出現下滑,都可能致使該行不良率提升。

  ■ 延伸

  地方銀行集體趕場IPO

  分析稱IPO時機尷尬;或受地方債務風險波及

  6月30日,成都銀行、上海銀行、貴陽銀行、江蘇銀行、無錫農村商業銀行等11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出現在證監會官網的預披露名單中。經過兩年的等待,排隊多年的地方銀行,終於盼到了上市的曙光。

  不過,對於此次衝擊IPO的地方性商業銀行來説,或許不是更好的時機。就在當天早些時候,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了《中國銀行業報告(2014)》,報告稱,今年銀行業整體規模增速趨緩將成為新常態,凈利潤增速可能進一步回落到9%左右。

  報告還指出融資平臺相關貸款應予以高度關注。在地方債危機凸顯的形勢下,曾經的優勢,正逐步成為地方銀行的負擔。

  尷尬的上市時機

  沉寂多年後,A股市場可能又將迎來一批銀行股。6月30日,本輪預披露最後一天,11家地方性商業銀行集體亮相,在證監會官網預披露了招股書。除了江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和江蘇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外,其餘9家均將在上交所上市。

  這11家銀行,不乏排隊A股IPO多時的。江蘇銀行和上海銀行早在2010年就有上市的想法;成都銀行也于2011年提出了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方案。

  由於IPO暫停,使這些銀行的上市日程一再推遲。部分銀行選擇到香港上市,像重慶銀行、哈爾濱銀行。

  11家銀行都稱,所募集的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資本金。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自從銀監會要求中小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後,中小銀行面臨資本衝擊的壓力不斷增大。”

  2012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要求,中小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於10.5%。面對著資本充足率帶來的壓力,上市融資成為中小商業銀行最好的選擇。

  不過,在曾剛眼中,此時這些中小銀行選擇上市,時機並不好。

  曾剛稱,目前市場對銀行股的估值都很低。自去年年中以後,受各種因素影響,A股市場銀行股普遍跌至凈資産之下。對於11家擬上市的城商行、農商行來説,對其IPO形成了挑戰。

  曾剛認為,眼下不是銀行股上市的好時機。新發如果低於凈值,公司肯定不願意,但是如果定價高了,投資者不一定買賬。

  “因為大型商業銀行比起即將上市的銀行,肯定是有優勢。”曾剛稱:“既然更好的都處於凈發狀態,投資者為什麼要去買差的呢。”

  市場對銀行股的悲觀心態,使得衝擊IPO的銀行股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

  地方債務危機或波及業績

  值得關注的是,杭州銀行、上海銀行等多家強調“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

  截至2013年底,杭州銀行關於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為119.82億元,到期期限大部分是5年以內。其中正常類貸款餘額為118.88億元,關注類貸款餘額為0.94億元。

  同期,上海銀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額達到549.56億元,佔其全部公司貸款的16.96%。

  江蘇銀行截至2013年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為318.59億元佔貸款總額的比例為7.8%。

  江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稱,截至2013年末,其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對象共22家,貸款餘額為11.58億元,佔貸款總餘額的2.65%。

  貴陽銀行則沒有披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餘額,在招股書中,其稱“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品質較好”,並沒有直接稱無不良貸款,而是表示“不良貸款率低於貸款的平均不良貸款率水準”。

  雖然上海等多家銀行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無不良貸款”,但其也強調,由於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各項稅費和土地出讓收入,因此,經濟週期和波動也將間接對本行該類貸款品質産生不利影響。

  進入2014年,地方債帶來的壓力日趨明顯。

  國家審計署此前的審計報告顯示,2013年6月底至2014年3月底,9個省本級為償還到期債務舉借新債579.3億元,仍有8.21億元逾期未還。

  央行此前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逐步進入還債高峰期,約37.5%的貸款在2013年至2015年內到期。

  中國銀行業協會6月30日發佈的《中國銀行業報告(2014)》也強調:“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産行業等信用風險管理,加大不良貸款管理和清收處置力度。”

  上述報告同時指出,不良壓力日益積聚,成為2014年吞噬盈利的最大不確定性。

  江蘇地區銀行不良貸款率高企

  本次衝擊IPO的11家銀行中,江蘇地區的商業銀行就有6家。除了江蘇銀行是城市商業銀行外,其餘5家都是農村商業銀行。

  中國銀監會此前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3年報》顯示,2013年底,江浙地區不良貸款率規模最大。

  2013年底,江蘇省不良貸款餘額為717.5億元,同比增加188.6億元,不良率為1.23%,同比上升0.19個百分點。

  這種情況在幾家擬上市的江蘇地區銀行身上,也可窺見。2013年底,除江蘇常熟農村商業銀行外,江蘇地區其他5家銀行不良貸款率高於1%。其中,江蘇吳江農村商業銀行達到1.35%。江蘇常熟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達到0.99%,且報告期內呈上升趨勢。

  多家銀行在預披露文件中提醒道“本行不能保證貸款組合的不良貸款比率持續下降”。

  不過,對於江蘇地區銀行不良貸款高於其他地方的問題,曾剛認為,此數值沒有什麼問題。曾剛稱,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本來就要高於城市商業銀行。面對農村地區的個人或小企業的貸款,風險的確要高於城市的大企業。

  “風險與收益是相伴隨的,農村商業銀行雖然風險大一些,但是其議價能力高於城市商業銀行,相對而言,收益會更高。”曾剛表示。

  曾剛稱,相比較發達國家,我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還是很低的,歐洲一些好的銀行,不良貸款率都達到4%。

  不過,有分析指出,城商行、農商行的客戶多集中于中小企業和個體商戶,在經濟下行週期,其面臨的潛在壞賬風險更為突出。

  江蘇鄰省的浙江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杭州銀行招股書披露,雖然得益於開業晚,溫州支行受溫州地區民間借貸引發的信用風波影響不大,但截至2013年底,溫州分行不良貸款率1.76%。

  杭州銀行表示,與溫州企業相關的聯保聯貸業務可能會對其他地區企業的償債能力造成不利影響。本行主要經營區域位於浙江杭州及其周邊地區,如果浙江地區經濟情況持續惡化導致大量中、小企業因經營狀況變差而出現償債危機,則可能會導致本行整體不良貸款增加、貸款損失準備不足,從而對本行的資産品質、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産生重大不利影響。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