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五月二十一日,“中國媒體絲路行”採訪活動啟程儀式在西安古城牆舉行。
2100多年前,西漢張騫從陜西出使西域,在馬背上、駝鈴聲中開辟了絲綢之路。5月21日,在“中國媒體絲路行”啟程儀式之後的記者見面會上,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婁勤儉表示,有這樣的歷史底蘊和人文關係,陜西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很興奮。如今,陜西將發揮地域優勢,努力打造絲綢之路的新節點。
省長去哈薩克斯坦走親戚
“去年我當選省長後,就去過兩個國家,其中就有哈薩克斯坦,因為那里有個陜西村,作為省長當然要走親戚。”說起陜西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緣分,婁勤儉覺得,這種歷史文化交往的積淀是難以替代的。在哈薩克斯坦的陜西村,他聽到了熟悉的秦腔,看到當地人仍在吃陜西飯。當地許多童謠,在陜西早已失傳,他讓人專門記錄了拿回來。
親戚走動了,合作也少不了。陜西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能源化工合作,推動了新能源的發展項目、現代農業的合作。
蘋果友誼園,則是這種“走親戚”的見證。作為中國最大的蘋果產業基地,陜西年產近1000萬噸蘋果,因此哈薩克斯坦希望借鑒這種對農民有好處的發展模式。
更深的合作仍在繼續,陜西的楊淩示范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基礎為哈薩克斯坦人所看重,哈方派人來學習的同時,陜西方面也在幫助指導他們建設農業產業園區。
培養絲綢之路的新“使者”
“使者相望于道”,是古絲綢之路繁盛時的景象,而今,來自絲綢之路沿路國家的留學生們,正在頻繁往來中國與本國間,他們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使者。
在陜西,每年要培養約1000名這樣的新“使者”。在這個有著100多所大學的教育大省,與中亞有關的院所、學科方向等越來越多。這些陜西培養出來的外國學生,用婁勤儉的話來形容就是,“既懂本國,又懂中國”。
這些前來中國學習的佼佼者,回國後成為當地的技術骨幹,帶動了當地發展,也讓當地在感情上與中國有了越來越多的聯係。
帶動沿路國家一起發展
事實上,在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上,陜西已經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
西安至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航線將開通;陜西和土庫曼斯坦阿哈爾州簽署了合作協議,西安市和該國馬雷市簽署了友好協議;陜西還和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州簽署了友好省州關係;與吉爾吉斯斯坦在能源礦產開發和人才上的合作已在推動。
更為實在的合作則體現在企業上。在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剛告訴本報記者,每年陜汽重卡出口到國外的約2萬臺卡車,有將近一半去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該公司在哈薩克斯坦還投資了裝配線,年產量5000臺。不久後,在烏茲別克斯坦投資的裝配線也將投產。
陜西正在致力于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節點,建設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婁勤儉如是闡述這個省的定位與目標。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