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分析

李寧:中國體育用品使用率在增加,市場不像人們想的那樣悲觀

2017年06月13日 09:06:56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在成長,並沒有萎縮。”兩年多前復出,幫助公司打了“翻身仗”的李寧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代理執行總裁李寧,對於體育用品市場還是比較樂觀。

  此前一直比較低調的“體操王子”李寧,在復出任職後,親自為品牌站臺的次數越來越多。他一改此前的低調作風,先後出現在CBA全明星賽賽場、李寧智慧跑鞋發佈會、體驗店開店,以及多項馬拉松活動上,為公司和産品攢人氣。

  近日,李寧接受了澎湃新聞的採訪,表達了自己對市場、品牌發展的看法。

  他認為,中國體育用品市場本身可能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悲觀。“隨著中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家庭收入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於體育用品真正的使用率正在增加,消費者有更多的興趣、時間、支付能力去參與實際的體育運動,這樣就給真正的體育用品帶來了空間。”李寧強調,“所以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是在成長,並沒有萎縮。”

  李寧公司的業績在過去幾年遭遇起伏。

  李寧公司自成立,營業額一直維持較平穩增長狀態,甚至在2010年達到94.78億元,距離“百萬俱樂部”僅一步之遙。但就在2011年,公司出現大量庫存積壓,2012年大量裁員關店,年虧損近20億,201年3、2014年持續虧損。之後的公司CEO張志勇、金珍君都沒能改變李寧公司持續虧損的狀態。直到2015年初,創始人李寧回歸李寧後,開始扭轉局面。

  這個時點與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情況幾乎同步。從2011年起,中國運動用品行業增長開始出現下滑。當年,李寧公司的收入、盈利均較前一年縮水。到2012年,李寧、安踏、特步、361°等大品牌幾乎無一倖免,全部陷入庫存危機。各大品牌的平均存貨週轉天數和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均出現大幅上漲,經營現金流惡化。直到2014年後,行業開始緩慢回暖。

  但在談到過去幾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經歷的調整時,李寧則表示,中國體育用品銷售中休閒産品的銷售佔很大比重,當國內休閒品牌做大、國外休閒品牌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後,休閒産品這一塊餅就被瓜分,所以體育用品公司的銷售成長看上去就顯得乏力,實際上減少的可能是休閒産品的份額。

  因此,他認為,中國體育用品市場本身可能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悲觀,“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是在成長,並沒有萎縮。”

  在以中國市場為主的策略主導下,李寧目前還在東南亞、歐洲、美國等地區,根據當地不同特點,如歐洲人注重跑步,東南亞的人注重羽毛球,美國人注重籃球産品,結合不同的消費或運動環境以及自身資源情況進行銷售活動。

  2016年,李寧交出了比較漂亮的成績單。李寧公司2017年3月發佈的2016年度業績公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李寧公司年收入達80.15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上升13%。毛利達到37.05億元,相比較2015年上升16%,整體毛利率也同比由45.0%提升至46.2%。公告顯示,該增幅主要來自新品零售佔比的增加及收入層面渠道組合的優化。這與公司策略重心的轉移有很大關係。

  經過了行業的寒冬,體育用品企業明顯地意識到,傳統的“跑馬圈地”、一味比拼門店數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要整合店舖資源、提升單店盈利能力,才有可能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

  本著這種理念,李寧在上海于去年和今年各開了一家大型綜合類門店,將産品、零售及消費體驗相結合,並不斷豐富李寧店舖內的互動體驗項目和會員訂制服務。李寧還初步建立了線上線下庫存一體化系統平臺,消費者可以通過數字化銷售系統,實現店舖下單,平臺調貨並快遞到府,目前全國700家李寧店舖都將實現線上線下商品聯通,開放貨品資源。

  李寧在談到線上、線下渠道的不同策略時表示,電商渠道和實體店以後會越來越融合,但還是會根據兩者的特點來採取不同的策略,比如電商渠道更強調便利性,而實體店更具直觀性,所以80%的人還是在實體店買。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店都需要獲取對用戶需求的理解,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們開店並不是單純追求大,商品和購買體驗結合商圈的氛圍才是我們要追求的。”他強調。

  李寧復出後,加碼科技元素也成了李寧品牌的戰略之一。2015年,李寧與華米科技合作推出智慧跑鞋,還成功蹭了一把智慧穿戴的熱點。

  當被問及是否會考慮做品牌組合時,李寧表示:“也有可能。因為做品牌組合和一個公司的策略有關係,一個公司可以擁有一百個品牌,也可以只擁有一個品牌。但我覺得,我們還是花最主要的精力去做李寧牌,因為李寧品牌還是有巨大的空間發展的。”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