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分析

共用雨傘成資本新寵 分析人士:其實根本就是假市場

2017年06月13日 08:41:37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字號:    

  共用雨傘成資本新寵:藍海or作秀

  共用經濟作為一個被資本市場捧紅的“花魁”,時至今日已經蔚為大觀。近期,該領域的另一新興事物共用雨傘在多個城市流行起來。而它是否足以撐起共用經濟的另外一片天空,成為下一個資本競相追逐的藍海呢?

  共用雨傘“冒頭”

  “在共用經濟的催化下,萬物似乎皆可披上共用的外衣,雨傘當然也是不例外。”中壹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吳績祥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

  記者發現,共用雨傘作為共用經濟的一種新形態,主要是企業在地鐵或公交部分站點、商業區、居民區、酒店等提供雨傘的共用服務。起初僅在廣州、深圳及上海等地試運作,而今已在多個城市實際運營,但基本都集中在南方較多雨水氣候的城市。

  對於共用雨傘的使用方式,簡單地説就是用戶通過掃描自助借傘機上的二維碼,解鎖後便可借走雨傘,而在歸還的時候,直接將雨傘放入借傘機即可。具體而言,共用雨傘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樁”模式,另一種則是“有樁”模式。

  那麼,何謂“無樁”、“有樁”?

  其實,“無樁”模式即不設立固定櫃機,與共用單車一樣可以隨用隨取,在城市各辦公樓或是商場外的路邊投放,其雨傘本身安裝有定位裝置和智慧鎖。用戶需在手機上下載APP,查看並找到附近可使用的傘具後,在APP上繳納押金和租金,掃描傘上的二維碼便可獲得密碼,方可開傘使用。

  以共用e傘為例,其雨傘被安置在馬路欄杆上,押金19元,租金每半小時收費0.5元。“未來計劃在2017年于中國一二線城市投放3000萬支,計劃2018年在全球投放5000萬支。”共用e傘創始人趙書平曾透露。

  現在市場上共用雨傘的品牌大概就有十多家,而在市面上較早採用這種“有樁”模式的運營方是來自上海的魔力傘。該模式其實就是一種設置櫃機的固定運營模式,雨傘被固定在櫃機中,類似于自助販賣機的“有樁”模式。用戶無需下載APP,通過“掃一掃”櫃機上的二維碼,實現借還。這類櫃機主要投放地鐵站、大型商場、寫字樓、電影院等場所。

  市民劉小姐告訴《中國産經新聞》記者,使用一把魔力傘只需繳納20元押金,開始的15天內可以免費試用,超出15天后仍然可以再免費續借3天。之後再超出的天數,才會按照每天0.5元計算來收費。“但一般來説,根本就不會那麼長時間不歸還,所以就相當於是免費的。面對陰晴不定的天氣,共用雨傘的出現對大眾來説是非常有益且便利的。”

  兩者相較,後者的收費模式似乎更優惠。但無論是哪種模式,共用雨傘的出現,的確是讓人們享受到舒適與便利。它不僅是提高了雨傘的使用頻率,更是減少了資源浪費。

  問題不容忽視

  在為共用雨傘“叫好”的同時,其狹小的市場空間,卻讓它似乎並不能成為很好的共用經濟産物。

  首先,使用頻次不高。根據不完全統計和目前運營中的産品提供的數據,頻次在2-3次/月,注意頻次不是按照天算,而是按照月來算的。可見,共用雨傘的使用頻次有多低。

  其實,共用雨傘的使用頻次很大一部分是受天氣影響。“我一般都是在下雨天,沒帶傘且被困的地方有能租賃雨傘的時候才會去使用,而在天氣好的時候根本就不會使用。”就職于一家會計公司的職工陳莉婷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説。

  再者,雨傘屬於生活必備品,平均單價不高,所以每家都會儲備一把或幾把雨傘以備不時之需。對於常有天氣意識很強的用戶,一定做足夠的準備,比如出門前都規劃好要不要帶雨傘。

  其次,易損壞。共用單車在普及中,損壞、盜取的現象時有發生,那麼共用雨傘也依舊是“難逃此劫”。即便城市的硬體及軟體都在不停地進步,市民對共用設備及物品的愛惜度越來越高,但對於惡意損壞的人群,卻依然難杜絕。據媒體報道稱,一家共用雨傘企業在上海投放了一批雨傘,被借出後居然無一歸還。

  “共用雨傘體積小,更容易被隨處亂放,甚至被順手牽羊。”陳莉婷告訴記者。

  吳績祥也指出,除非每一把雨傘都有編號,且維護人員每天會去檢查,發現惡意損壞了,就會追查上一使用者,一旦確定損壞者,會影響到在平臺上的個人信用,信用減分,後面就很難再借到雨傘了。但要讓所有共用雨傘的企業做到此點,恐怕不易。

  而對於易壞這一點,魔力傘CEO沈巍巍曾指出,魔力傘採用的是和折疊傘相對的長傘結構,傘面為纖維布料,骨架材質為玻璃纖維,傘具品質有一定的保證。從反饋的運營數據上看,損壞率並不高,沒有出現像共用單車那樣的惡意虐傘現象。但對於其他的共用雨傘品質的好壞,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借出來的傘無處安放也是一個大問題。正所謂“好借好還”。雨傘雖不大,但需要有東西去安置。要安放雨傘,就需要自助借傘機。但如果投入量少了,就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如果投入量多了,自助借傘機則就需要大量投入。

  為此,相關人士建議,不妨多投入一些自助租借歸還設備,並安排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管理與維護,讓“在外借傘,在家還傘”的想法照進現實,解除借出來的傘無處安放的困擾。

  福州眾廷視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唐磊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還指出,從設計的角度看,共用雨傘要想用的好就必須在雨傘的取、用、還、安置等環節上做足功夫。

  的確,共用雨傘要想“用得好、用得久”,就必須在雨傘供應、科學設置借還地點、監督使用和保障維護等方面做好工作。除此之外,共用雨傘還需要積極吸取“前輩”們(共用單車)的經驗和教訓。“只有形成了完善成熟的模式,共用雨傘才走得更遠。”唐磊強調。

  投資價值待考

  可以看到,共用雨傘作為最新的共用經濟産物,近期可謂動作頻頻。多家共用雨傘公司相繼宣佈拿到天使輪融資,吸引了不少業界相關人士的關注。

  據相關報道,5月22日,共用雨傘“春筍”宣佈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5月24日,“共用e傘”宣佈已經完成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四野創投會(深圳)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5月28日,共用雨傘品牌“JJ傘”對外公佈已獲得昂若資本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那麼,共用雨傘是否會成為新一輪資本盛宴呢?事實上,目前僅有幾家品牌的共用雨傘獲得了融資,而且都只是天使輪融資。至於其他品牌是否找到投資者,尚未可知。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有分析人士直言,所謂的共用雨傘其實根本就是假市場,是創業者在玩火,資本在作秀。

  那麼,共用雨傘的贏利點在哪兒?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真得只是資本作秀罷了?

  吳績祥表示,共用雨傘要想真正吸引到投資方並非易事,雖然共用雨傘的投入及門檻都比較低,但從目前的收費來看,要想盈利恐怕很難。

  就以e傘為例,它的開發和運營成本大約90元一把,但目前收取的押金僅需19元,租金是每半小時0.5元。從經濟效益來看,即便是加上押金收入來獲利,其盈利模式似乎也是難以為繼。

  對此,福建省夠兄弟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黃晗表示贊同。他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任何一件新産品在初期時都需要大量投入,短期內很難可以看到回報。更何況是雨傘這種易消耗品,回報週期只會更長。要想讓投資方注入資金,共用雨傘還需要其他的贏利點。“畢竟投資方也需要掙錢,他們也需綜合考量。”

  盈利方式除了雨傘租借本身的收入、流量廣告以及可能存在的押金用於金融流通等方式外,共用雨傘的推出讓該企業的官方微信公眾號逐漸被大眾所知,一旦關注度及閱讀量在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有廣告商前去洽談合作模式。這樣看來,廣告收入可能才是共用雨傘的“終極目標”。

  但黃晗向記者強調,即便廣告收入可以作為共用雨傘的主要贏利點,但假如你的品牌做得不是那麼好,沒那麼出名,沒有龐大的用戶群體的話,那麼廣告商也不可能在你那投放廣告或是商討合作事宜等。

  更何況從目前的情況看,共用雨傘的真正使用率並不高。要是其運營企業沒有足夠雄厚的資金作支撐,一旦運營所得的利潤難以再支撐共用雨傘繼續運作下去的話,那麼,就很容易面臨“停運”危機。

  綜上所述,共用雨傘投資價值的高低與否,恐怕還得交給未來的市場來決定。作為共用經濟的又一成員,到底是該對其道喜,還是説抱歉,更是有待進一步考究。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