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分析

各路資本爭佔農村電商“風口”

2016年12月15日 11:07: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但是,農産品電商“光鮮”的背後,也存在諸多“憂思”。記者發現,一些農村電商經營水準有限,風險控制能力不強,要麼打不開經營局面,要麼上當受騙敗走麥城。

  來自上海的陳先生經營一個“農電商”平臺。今年夏季,他與中部某地一個山區“農業合作社”達成了網路購銷名優水果的協議。但到了交貨季節,“農業合作社”提供的全是品相不佳、口感不良的“爛果”。陳先生及其合夥人拒收並索賠,“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立馬變臉,組織“手下”將電商採購車隊圍困在山中達三天三夜,最後靠地方政府和警方“強力介入”,陳先生一行才“逃”了出來,不但先前的努力和高額投入付之東流,還要面對訂單無法兌現消費者維權等一大堆的麻煩。

  物流配送難題,則是當前農村電商市場仍然普遍存在的瓶頸。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快遞網點的鄉鎮覆蓋率為48%,還有近一半的鄉鎮不通快遞。

  有研究分析指出,與城市相比,當前農村電商物流配送嚴重制約行業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對許多民營物流企業來説,村鎮快遞布點成本過高,出於利潤考慮,大部分物流和快遞公司都不願意涉足村鎮快遞網點建設。而另一方面,鄉村物流多以收發農産品為主,一些季節性較強的生鮮産品又往往對物流配送有著更為嚴苛的要求。

  上述矛盾,導致很多農産品電商交易消費者對破損、老化、變質、“龜速”、貨不對板等問題的投訴或抱怨很多,經營者為此備感焦慮卻也無可奈何。

  長遠發展須著重“準”與“實”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一些農村電商業界人士認為,面對農村電商這個“風口”,公共産品的投入與支援要著眼于實,基礎建設要立足於穩。只有紮實推進、久久為功逐步營造良好的農村電商生態,既關注“覆蓋”,更注重“存活”和“生長”,“一尾稻花魚的電商之旅”才能走得更遠。

  在國務院今年發佈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電商被列入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的主要扶貧手段和實現途徑。電商未來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