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的gdp將達
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的gdp將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imf的數據是基於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parity,ppp)計算得出的。根據這一演算法,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份額為16.5%,而美國所佔的比例為16.3%。imf還預計,到201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20%。
這一“超越”日前引發海外輿論廣泛關注,解讀範疇已超越經濟本身,深入政治、軍事等領域,但多名國內學界人士對此表示“僅供參考”,大部分普通民眾也認為這個“第一”和實際感受“有出入”。
與此同時,多名學者分析了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局限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培林表示,imf的結論只能從大概的數量級上加以理解,不必拘泥于其具體的數字結論。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8日在華盛頓表示,在經濟增長品質上中國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還需要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來提高經濟增長品質,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
購買力平價計算靠譜嗎?
imf統計顯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2014年gdp為17.4萬億美元,而中國則達到了17.6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除imf外,世界銀行也進行了類似統計,顯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4年10月10日超過美國。
“用購買力平價計算gdp的演算法通俗講,就是用一元人民幣實際購買力和美元的實際購買力比較,測算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之間的真實比率,由此將gdp折算為美元。”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稱。
他表示,因為中國物價比美國總體便宜,所以用購買力平價來算,gdp總量要比用匯率計算更高。但是具體高出多少,還與不同機構具體的演算法和所採集的商品價格資訊有關。
劉培林也稱,通常認為,購買力平價換算系數比名義匯率能更好地反映貨幣購買力,進而也能夠更好地反映實際經濟規模。但是必須看到,購買力平價相對於匯率法,雖然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也帶來一些問題,而且有些問題是購買力平價方法論上與生俱來的難以克服的問題。
記者梳理髮現,目前學界在gdp的比較方面並沒有一個完全無爭議的演算法,即使是購買力平價演算法,也存在多種口徑,並且存在忽視非貿易商品等缺陷,各國學者並未就此達成共識。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德里克·西瑟斯甚至認為,在任何時點、任何國家之間用購買力平價來比較gdp總量並沒有太大意義。事實上,目前全球多數機構和研究人員均主要採用市場匯率來折算和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規模差別。
根據imf數據,如果按實際匯率計算,美國2014年gdp為17.4萬億美元,而中國則為10.4萬億美元,中美之間的差距依然較大。
中國真的“第一”了嗎?
對於中國經濟規模此次“被第一”,接受採訪的各界人士幾乎均表示“要淡定”。
劉培林稱,看待這個事情,應該關注到一個不同於歷史的事實:英國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時候,每人平均收入水準也達到世界前沿水準。而中國即使總規模重新回到世界第一,每人平均水準也比較低。況且,imf所説的世界第一,是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的,還不是按照匯率法計算的。
按實際匯率計算,美國2014年gdp為17.4萬億美元,遠超中國的10.4萬億美元,每人平均gdp更是具有壓倒性優勢。有學者預測,在每人平均gdp方面,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可能在50年或70年。
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考希克·巴蘇強調,將市場匯率因素計算在內,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中國要超過美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只要發展中國家發展速度比發達國家快,趕超就是一定的,只是時間問題;但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內部還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很難進行單一同比。”有外資機構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
即便就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距離最富裕的國家仍相去甚遠,每人平均gdp仍不足美國的四分之一。其次,從長期歷史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崛起不過是“恢復原狀”。經濟史學家麥迪遜(angusmaddison)曾估算,早在19世紀70年代(即清朝同治時期),中國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印度緊隨其後。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