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齊心活鮮水産專業合作社的自備碼頭上,數艘洋地運銷船正將透骨新鮮的螃蟹、鯧魚等海貨,裝車運往全國各大城市。近年來,齊心活鮮水産專業合作社利用運銷船直接在洋面上補給漁船、收購活鮮,建立了“漁場——收購——運輸——市場”的漁業産業鏈,真正實現了小生産與大市場的對接。
這是寧波象山縣發展現代漁業的一個縮影。10年來,從近海打魚到遠洋捕撈,從海裏撒網到現代化設施養殖,從粗放型捕撈養殖到水産品精深加工,以及全國第一個無人島的公開拍賣……象山縣積極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推進漁業産業轉型升級,創新實踐海域使用管理,漁業發展和海洋管理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海洋捕撈是象山縣漁業發展的支柱産業。十年來象山縣本著“保護資源、調整結構、拓展遠洋”的目標,深入推進捕撈作業結構調整,截至目前,全縣已擁有機動漁船4196艘,外海捕撈能力在全國名列前茅,並有大馬力洋地運銷船數十艘,形成了“捕、運、加”為一體的産業格局。去年7月,隨著象山縣首支遠洋漁業船隊開赴北太平洋海域開展魷釣作業,象山漁業進入了從單純近海捕撈向近海與遠洋並重發展的“遠洋時代”,形成了“內外並舉”的運作模式。
水産養殖業異軍突起,邁入了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資源型向設施型、速度型向效益型、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型轉變的産業發展快車道。本世紀初以來,象山縣推進漁業“捕、養、加並舉”格局,建成8個農業部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區、3個現代設施漁業基地、6個寧波市農業産業化基地、11個省市農業標準化示範園區,發展設施漁業8035畝,建設標準化池塘3萬畝,全縣養殖面積達20.5萬畝,形成了以梭子蟹、大黃魚、紫菜、南美白對蝦等四大龍型産業為主導的養殖格局。2011年全縣水産品總量達59.5萬噸,列全國前五位,其中海洋捕撈産量46.5萬噸,水産養殖13萬噸,漁業總産出52.6億元,比2002年增加69.7%。
單一的捕魚、賣魚效益難以得到保障,象山漁民便把目光投向了流通、加工及行銷等環節,編織延長“藍色”産業鏈。10年間,象山縣發展集生産、加工、流通“三位一體”的水産龍頭企業52家,其中通過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認證企業16家;創建了“象山港”、“花岙島”、“八排門”、“鴨嘴頭”等24個有影響力的商標,註冊“象山梭子蟹”、“象山大黃魚”、“象山紫菜”、“南田泥螺”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先後獲“中國梭子蟹之鄉”、“中國海鮮之都” 榮譽稱號,“象山海鮮”在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擴大。
現代漁業保障體系是象山縣海洋漁業持續發展的強大支撐。10年間,象山縣漁業基礎設施、能力建設累計投資總額超過4億元,形成了以石浦中心漁港、鶴浦國家一級漁港為中心,石浦東門漁港等二級漁港為支撐,高塘金高椅漁港等三級漁港為基礎的漁港佈局結構。建成了國內首個集資訊指揮、漁民安全轉移保障、航標氣象安全輔助於一體的漁業船舶防臺避風專用錨地、全國一流的智慧型縣級海岸帶管理中心、亞洲最大的符合HACCP規範和管理要求的新“中國水産城”等。漁船安全救助(指揮)資訊與動態管理系統和縣漁港漁船安全救助資訊中心的建成,以及AIS避碰船載終端設備、北斗衛星資訊終端設備的安裝,為象山縣漁業安全生産和科學發展撐起了“保護傘”。
海洋漁業生態環保建設步伐加快。10年間,象山縣始終秉承“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的海洋開發和保護理念,促進海洋開發與保護的雙贏,先後組織了“藍色保護志願者”行動,組建了全省第一支赤潮監視志願者隊伍,發起了“中國海洋論壇”專題活動,成為全國首個擁有兩個國家級海洋保護區的縣。為了破解土地制約難題,象山縣積極創新海域使用、管理模式,成功實施了大目灣新城建設“海域直通車”工作、全國首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證頒發、象山大羊嶼島全國首個無人島公開拍賣,開啟了我國依法護海護島的新篇章。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浩瀚大海,藍潮澎湃,海洋開發已成為象山縣獲取新興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推動經濟和社會轉型跨越的“藍色引擎”。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