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在植物工廠里,可以像生產工業品一樣生產蔬菜。
小圖:像3D打印機這類新設備,已經開始進入東莞企業。戴雙城 攝
東莞鉅升塑膠電子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升電子”)的副總經理現在有著“甜蜜的煩惱”——他每天都要接待各地來參觀該公司高精密全自動化模具自動車間的客人。他說:“客人多,一方面說明企業知名度大了,一方面也給正常的生產帶來了不便”。
鉅升電子只是東莞眾多依靠新技術、新設備來增加產品技術含量,提升產品附加值的企業代表之一,去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320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2.4%。同時,這一切也表明:“東莞制造”正向“東莞智造”轉變。
統籌:南小渭 段思午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戴雙城 通訊員 葉惠濤
新技術、新模式遍地開花
鉅升電子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直到2008年初還是一家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員工多達3000多人。該公司主要以生產手機機殼為主,但是經過近年來在生產技術革新上投入的數億元資金,該公司從手機機殼制模、模具檢測、利用模具生產機殼等環節全部使用機器人,現在要想在鉅升電子的自動化無人車間看到人是件稀奇的事情。原有的工人大多從事搬運工作,工人減少了一半。
鉅升電子總經理蔣仕元告訴記者,在去年投入的自動車間,僅4000平方米的地方,公司就投入了1億元購買新設備,集合了各國最先進的技術,所以別看只是一個普通的手機機殼,通過採用新設備,也被賦予了很高的技術含量。
在東莞,鉅升電子並不是第一個“吃”這只“螃蟹”的公司。位于高埗的廣東唯美陶瓷,早在2009年就開始利用3D噴墨打印機來制造瓷磚,該企業共有20多臺3D噴墨打印機,用于生產有立體花紋的瓷磚。3D打印機的應用,使得唯美陶瓷得以開始接受一些個人或者企業小批量的定制。
東莞市徐記食品公司 從2003年工廠建立之初就開始小規模機器換人,到2008年加速技改後平均每道工序每年減少三四個人。目前該公司拳頭產品徐福記沙琪瑪的一條生產線上 18道工序中有17道已經實現全自動化。除了生產,該公司還試圖在包裝上也使用自動化設備,目前正在調試設備。
除了制造手段,東莞還有眾多公司開始在制造模式上進行革新。比如東莞市凱鑫農業科技公司就開發出了植物工廠設備,利用他們的設備,可以像生產工業品一樣生產蔬菜。公司總經理蔡增輝告訴記者,植物工廠就是在廠房里,利用LED燈光照射,刺激植物生長的一種生產模式,這一模式如果推廣開來,可以為東莞數量眾多的舊廠房改造提供一種新的途徑。
東莞春天生活垃圾處理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生活垃圾生態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通過納米復合微生物來分解生活垃圾,剩下的樹枝做成生物質炭、砂石做成磚,淤泥做成有機肥的模式來處理生活垃圾,對于有效地解決垃圾填埋行業中存在的生活垃圾難以填埋和污水處理廠污泥產生量大等難題、各類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對落葉垃圾、建築垃圾等進行係統處置,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著明顯的借鑒作用。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已佔三分之一
上述公司只是東莞眾多“智造”公司的一個縮影, 目前,東莞各類科技型企業數量超過4000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分別達到610家和1080家;去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320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2.4%。
日前,廣東省2013年首批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公示,2013年東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超越了廣州、佛山等市,以83家排名第二,僅次于深圳。東莞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527家,如果加上今年第一批的83家,這一數字將更新為610家,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迎來井噴。
此外,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東莞新的經濟增長點 。去年,東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54.96億元,同比增長20.6%,增速比全市規上(規模以上)快9個百分點。以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產業、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為代表的一批新興技術、新興項目和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比如東莞重點培育的LED產業已形成了涵蓋襯底材料、封裝、芯片、應用及配套等多個環節的完善產業鏈,2012年實現產值150億元,比2011年增長20%;涌現了東莞勤上、福地電子、帝光、中鎵半導體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
東莞還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先進科技、高效裝備加強傳統產業的信息化與自動化,降低勞動力成本,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全市組建了15家公共技術創新平臺,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以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為例,自2007年成立以來,針對家具、電子制造、模具、毛紡等行業的重大需求,自主研發了十幾類行業關鍵裝備,申請知識產權100多項。由該院開發的數控電腦毛織裝備,每臺設備效率相當于8臺手搖織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力地推進了東莞毛織產業的轉型升級。
■案例
民企購3D打印機謀轉型
東莞有大量的五金模具廠,這些工廠基本都是靠模具師傅利用普通機械來加工模具,而橫瀝的李氏模型有限公司卻花了200多萬元購入了一臺工業3D打印機,試水3D打印。這為公司的傳統模具制造業務提供了新的技術內涵。
李氏模型有限公司的老板叫李勇,企業專門從事供應各類LED燈具燈飾配件。在該公司的3D打印工作室,李勇現場給記者展示了如何利用3D打印機打印“女模特”模型,不出3個小時,2個“女模特”就成型了,看起來栩栩如生。
李勇的企業本來是專門從事供應各類LED燈具燈飾配件,但由于LED行業已經逐步成熟,如何轉型和促進企業發展就成了他一直思考的問題。近年來,新興的3D打印技術發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在模具行業有著廣泛應用,而橫瀝又有為數眾多的模具企業,李勇便動了利用3D打印機來提供模具零部件加工業務的心思。
李勇告訴記者,他對3D打印技術關注已有四五年之久。在2013年廣州國際模具展覽會上,李勇看到國內一品牌3D打印機在展位上展出,便認真詢問了購買事項,覺得很適合,就花巨資購買了一臺。
“購買機器總價超過200萬元,還不包括將來的耗材、人工,我們資金一時難以周轉,但跟親戚朋友講了3D打印技術的前景,他們便給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李勇說。目前,他已成立一個3D打印工作室,專供有需求的商家前來商談業務。
“運用3D打印機開發模型,不僅能在一天之內能打出模型,還能根據給定數據精準地批量式生產,這一點是人工制模所不能取代的。”李勇說。該3D打印機重量2.5噸,佔地9個平方米,是採用固體塑料粉末作原料,採用激光分層燒結技術,並使燒結成型的固化層層疊加生成所需的零件,廣泛應用于裝配測試和功能性測試,它能幫助企業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和降低開發成本。
■記者手記
科技支撐“制造”向“智造”轉變
東莞市是一個以制造業起家的城市,從太平手袋廠1978年落戶東莞虎門鎮開始,30多年的時間,東莞引進了上萬家外企,昔日的稻田已被密密麻麻的工廠覆蓋,東莞成了“世界工廠”。曾有人說“東莞塞車,全球缺貨”,但是很多人都認為東莞的產品技術含量低,處于生產鏈的下遊,只是“東莞制造”而已。東莞並不能叫“世界工廠”,應該叫“世界工廠的裝配車間”或許更為合適。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近年來,東莞一方面在利用信息化來改造傳統產業,比如制鞋、制衣等行業,另一方面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平均增速,已成為東莞經濟的新增長極。去年的數據顯示,東莞各類科技型企業數量超過4000家,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320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2.4%,已經接近三分之一。這個數據釋放出了強烈的信號,東莞制造不僅僅是“制造”,已經開始向“智造”轉變。
現在的東莞,不光有鞋廠,也有散裂中子源項目,更有雲計算中心。東莞人在推進東莞“制造”向東莞“智造”轉型方面不遺余力,這片熱土上,目前已經有了15個公共科技創新平臺、12個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12個行業技術創新平臺、31個省部產學研示范基地和10個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還有130個企業工程技術中心、46個重點實驗室,這些科技資源無不在促使東莞的產業從“制造”向“智造”轉變。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