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P2P的名聲不太好

2015-11-19 08:10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P2P名聲不太好,讓人嚇絲絲。”在記者採訪中,連P2P業內人士都這樣說。誰讓這曾是一個無門檻、無監管,野蠻生長起來的行業呢。

  這不,互聯網金融監管就要來了。今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十部委共同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為P2P行業發展定規矩。

  盡管細則還未落地,但不少P2P企業已經嗅出監管方向,並有所行動。

  《指導意見》中有兩條“紅線”引發從業者關注:第一,明確指出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不得提供增信服務;第二,除另有規定外,客戶資金必須由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進行第三方資金存管。

  “第一點是要求P2P只能做信息平臺,不能做信用平臺。就是說,平臺不能夠提供擔保產品。”融道網·生菜金融副總經理鄭海陽解釋說,這意味著徵信權將回歸到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被銀行業金融機構認可的徵信機構,P2P 平臺無權自行進行信用等級評價並依此控制借貸額度。

  “不少P2P平臺為了增加產品的吸引力,都為產品進行擔保。有些平臺採取了自保模式,就是平臺自己對項目進行擔保。按照《指導意見》,這種方式是違規的。”鄭海陽說,P2P的實力有限,不具備擔保能力。根據網貸第三方機構統計,僅29.7%的P2P平臺注冊資本不低于5000萬元,而實繳注冊資本達到5000萬元以上的,不足10%。如此低的注冊資本,對于P2P動輒數億的成交量,根本無力進行擔保。

  《指導意見》出臺後,不少P2P企業開始尋求第三方擔保公司為項目進行擔保。“這樣一來,運營成本肯定會提高;但監管是大勢所趨,一旦細則落地,再轉肯定來不及。”

  “第二點主要針對那些設立‘資金池’的P2P平臺。”融360首席執行官葉大清解釋說,現在很多P2P平臺存在設立“資金池”的現象,從平臺上募集來的資金暫時沒有借貸出來,就停留在平臺的賬上,有的甚至就停留在平臺老板的賬上;還有的平臺將資金交給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托管。《指導意見》 明確,P2P企業必須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

  根據融360調查,目前正常運營的近1900家P2P平臺中,與銀行達成存管合作的尚不足5%。“主要原因倒並非P2P企業不執行,而是銀行針對P2P資金托管開設業務的非常少。因為P2P整個行業規模太小,銀行認為責任與收入不成正比,而且P2P單個項目投資人數較多,對于銀行來說,清結算係統要重新開發,比較復雜。”鄭海陽說,現在,有些銀行已經在做變革,P2P企業也在積極與銀行洽談。

  還有不少P2P企業則另辟蹊徑,謀劃向其他方向轉型。一位業內人士就說,近年來P2P平臺的跑路、壞賬、違約等惡性事件嚴重影響了P2P的口碑,也致使平臺迫切想要去掉P2P的標簽。記者觀察到,很多正在轉型中的平臺大都不願再標榜自己是P2P公司,尤其是對于一些“大牌”而言,“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這一稱號更符合他們心目中的定位。“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宣稱從事金融信息服務而不再是單純的P2P平臺,市場上涌現出了越來越多 ‘理財超市’、‘綜合財富管理’ 概念的平臺。這些平臺主打財富管理,P2P只是其中一項業務,轉而通過其關聯公司獲得基金保險等代銷牌照,增加了基金中介、股權眾籌、保險中介等業務模式。”

  有分析認為,P2P平臺接下來會面臨進一步分化,“靠走監管漏洞的平臺會很快倒閉,而‘好孩子’會在規范的監管環境下更好地成長。隨著監管細則的出臺,P2P 平臺的運營成本肯定增加,那些有技術實力、能夠很好解決風險管控和成本問題的P2P平臺才能在競爭中存活下來。”(記者 唐燁)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