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成為兩會期間炙手可熱的話題。隨著兩會接近尾聲,此前關於自貿區建設的許多疑問開始揭曉答案,一幅我國自貿區建設的路線圖開始漸漸浮出水面。業內人士分析,在上海自貿區總結經驗以及進一步擴大試驗範圍之後,今年有望新批一兩個試點,但不會大面積鋪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好、管理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體制機制,並開展若干新的試點。”對此,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分析指出,政府工作報告更加明確了自貿區擴圍的提法,今年繼續擴大試點的可能性比較大。
“事實上,國家之所以在上海自貿區的名稱前加上‘中國’二字,就是希望在上海自貿區經驗成熟後,擇機把它推向全國,但具體的路徑究竟是在上海之後就全面鋪開,還是同時選擇其他地區進行新的試點?現在看來已經非常明確,是要在總結上海經驗之後,開展若干新的試點,這裡面應該既包括上海自貿區本身的試驗範圍增加,也包括新的自貿區的數量擴圍。”有業內人士分析稱。
“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大背景下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主要是通過制度創新,釋放制度紅利和開放紅利。到目前為止,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初步的評估是正面的。”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兩會記者會上這樣表示。他特別強調,自貿區可以複製的是體制機制而不是優惠政策。
業內分析指出,上海首輪評估之後,如果能形成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那麼不排除馬上就會有第二批試點跟進。不過目前上海自貿區的首要任務是,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體制機制。按照此前的估計,這一過程大概需要一年時間,之後才開始推行新的試點。
事實上,自去年7月份上海自貿區獲批以來,全國已有超過20個省市自治區掀起了申報建立自貿區的熱潮。據記者了解,已經有12個地方自貿區的申報進入到多部委聯合調研階段。其中,天津和廣東走在了最前面。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3月9日透露,天津下一步將爭取國務院儘快批復設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目前已獲得30余個國家部委的支援“天津應該是排隊在前面的”。此前還有媒體報道稱,天津自貿區有望最快在今年上半年獲批。
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王景武兩會期間也透露,廣東自貿區申請正在徵求各部委意見。
除天津、廣東之外,其他地區的申報則進展不一,有些已經完成綜合保稅區封關運作,有些還沒有形成方案上報國務院,有些則僅僅停留在概念和探討層面。不過,無論是從自貿區探索機制創新的使命定位來看,還是從實際操作進展層面來看,今年內多個自貿區同時獲批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對記者表示,目前上海自貿區仍面臨規劃試驗面積小、負面清單過長、一些創新內容還沒有落地等問題,同時也還沒有總結出可以複製推廣的成熟經驗,現在批多個新試點條件可能還不成熟。
霍建國説,目前來看有兩種選擇,一是在上海之後,先批少數幾個新的試點,然後再從東中西部選擇若干,形成類似當年改革開放特區的效果;二是不鋪開很多試點,在上海和少數幾個新試點內,小範圍重點突破,之後大面積整體鋪開。
在霍建國看來,第二種選擇似乎更為合理。“既然是試驗區,而且是為了制度創新而設計的,那麼就沒有必要大面積試點。自貿區的試點數量應該有所限制。比如説負面清單制度,在上海進行探索之後,其他地區就可以直接複製了,沒有必要再選地方試點。”他同時表示,其他地區不妨嘗試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製造業升級、服務業開放、吸收外資、金融創新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且對地方經濟帶動大的地區,建設與上海自貿區有所區別的園區、港區。
霍建國表示,目前各地爭搶自貿區熱情越來越高漲,應該儘快在試點標準上達成共識,形成指導性意見,提出基本要求,釋放出更加明確的建設思路和信號。“總體來看,自貿區的建設應該以繼續尋求機制創新路徑為主,同時兼顧形成對經濟增長實實在在的支撐。”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