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3年的國際經濟形勢以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接近尾聲但經濟復蘇尚無起色、美國經濟復蘇緩慢、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為最大特點。據此,國際權威機構和專家學者們認為,世界經濟總體上處於進入復蘇階段,其中中國的經濟走勢平穩和對外貿易投資發揮了很大作用,世界經濟發展也由此呈現出了積極的新跡象。更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是一個轉捩點,世界經濟正在或者已經回到增長的軌道上來,2014年增速增幅將會加快加大。不過,一個普遍公認的事實是,世界經濟發展前景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各國均應保持高度警惕,密切關注走勢。
為回顧一年來的世界經濟走勢、特點、原因,展望明年世界經濟前景,本報已在“環球經濟”版陸續刊登“年終報道·國別篇”,今天本版刊出“年終報道·專題篇”,就今年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宗商品走勢、全球金融形勢等作專題回顧與展望。敬希讀者關注。
2013年是全球貨幣政策寬鬆的一年。為了擺脫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美、英、日等發達經濟體一直維持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將量化寬鬆政策(QE)視為最優貨幣政策。同時,歐元區也開始考慮加入“QE俱樂部”
2013年是全球貨幣政策寬鬆的一年。為了擺脫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美、英、日等發達經濟體一直維持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將量化寬鬆政策(QE)視為最優貨幣政策。同時,歐元區也開始考慮加入“QE俱樂部”。由於美國經濟持續復蘇,歐元區走出衰退,日本為了擺脫通縮推出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使得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上揚。但是,市場對美聯儲結束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動向過於擔憂,當美聯儲今年5月暗示削減QE後,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對美聯儲何時削減QE的討論像陰雲一樣籠罩著整個市場。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整體溫和,全球通脹水準預計為2.8%,為自二戰以來的次低水準。據摩根士丹利的統計數據,在觀測列表中的27個國家裏,大約三分之二的國家不能達到預期的通脹目標。美國和英國央行在實施了多年QE之後,隨著經濟復蘇勢頭的增強和就業市場的明顯改善,開始為如何退出QE發愁。歐元區經濟剛剛爬出衰退的泥淖,維持低速增長,在緊縮風險壓力下,正琢磨進入QE的路徑。日本央行今年不斷擴大QE規模,可能將其延長到2015年。新興經濟體經歷了資本持續大量流入之後,面臨更為波動的外部環境和更高的風險溢價,美聯儲退出QE成為其主要挑戰之一。
今年,國際金融體系繼續調整,逐步採用更嚴格的監管標準,全球銀行處於資産負債表修復的不同階段,並在不同的經濟和監管環境下運作,其重要任務是改善資産負債表的可信性、透明度和強健度,同時力圖避免各國未經協調的監管措施和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經過5年多的量化寬鬆政策,美聯儲債務平衡表已經高達3.6萬億美元,正在逐步接近退出QE的時間窗口。但是,平穩退出QE對美聯儲而言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因為投資者將針對利率上升、波動性增大的新體系調整其資産組合,勢必在金融市場引發波瀾。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的失業率已經降至7%,但是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美聯儲仍然擔心過早退出QE將削弱美經濟復蘇勢頭。
在歐元區,國家層面的改革以及在改善貨幣聯盟架構方面採取的重要行動緩解了銀行和主權融資壓力。歐元區正努力建立更強健、更安全的金融部門,包括建立一個具有共同風險化解機制的貨幣聯盟,同時降低過高的債務水準。但是,歐元區在進一步緩解債務積壓和增強銀行資産負債表的同時,還需加強金融架構並完成銀行業聯盟議程。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歐洲中央銀行進一步的貨幣支援以及歐洲投資銀行對有生存能力企業的信貸支援非常重要,能夠為私人資産負債表的修復提供時間。
對歐洲央行而言,其首要任務是實現通脹目標。歐洲央行在最近一次利率決議中預期2014年的核心通脹率將漲至1.3%。儘管調低了預期,但歐元區目前仍面臨通縮的威脅,而且,迄今採取的相關措施非常有限,效果不彰,經濟復蘇仍顯疲態。為此,歐洲央行正在討論通過購買資産來擴資産負債表規模。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今年一直維持0.5%的基準利率和3750億英鎊的資産購買計劃。今年8月份,英國央行對其貨幣政策採取了2009年以來幅度最大的調整,首次將基準利率前景與通脹和失業率掛鉤,在失業率跌至7%之前將保持當前寬鬆政策不變。
日本正在著手實行所謂“安倍新政”體制,其特徵是更大力度的貨幣寬鬆,同時實施財政和結構改革。在其他國家中央銀行考慮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時,日本正在“安倍新政”框架下增加貨幣刺激,目的是使經濟擺脫通貨緊縮。日本當局需要履行財政和結構政策承諾,徹底完成大力度的政策行動,以避免下行風險。日本央行新行長黑田東彥上任後,在今年4月份進一步擴大了寬鬆規模,將基礎貨幣量在2年內增加1.4萬億。黑田東彥日前表示,如果日本經濟存在下行風險,央行為此將毫不猶豫地調整貨幣政策,並進一步擴大寬鬆規模。
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也面臨金融穩定挑戰。新興市場的信貸擴張和企業杠桿率上升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其經濟基本面近年來已經減弱,政策制定者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在管理向更均衡、可持續的金融部門過渡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維持強勁的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新興經濟體債券市場目前對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變化更加敏感,因為外國投資者已擠入當地市場,而他們可能會因政策變化隨時撤出。對於新興經濟體,外部壓力的主要傳導渠道是通過債券和外匯市場的流動性變化,而不是通過銀行融資渠道。此外,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貨幣政策預期變化的反應將繼續影響當地市場。
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受到各國政府及央行政策的影響較大,其干預行動經常造成股票、債券、商品的聯動走勢。統計顯示,全球央行今年購買了1.6萬億美元債券,超過全球債券需求的半數。與此同時,私營銀行的交易則相反,雖然它們在2007年至2008年購買了大量債券,但是它們在2013年變成了凈賣家。今年以來,包括日本在內的核心股市強勢復蘇。與核心市場高漲相對應的是,表現平庸的低風險資産今年呈現負回報。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今年真正蒙受損失的是新興市場的股市和債市。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認為,歐美國家業已擴大的政府赤字意味著經濟衰退將是明年真正的風險。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創辦人、素有“債券大王”之稱的比爾·格羅斯認為,市場越來越接近一個不確定的拐點,未來可能面臨T字路口:市場要麼向上攀升,繼續泡沫下去;要麼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市場大幅下挫,泡沫破裂。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