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李寧公司落選中國500強的消息,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其實並不意外。近兩年來,李寧公司一直都不太順,在經歷了關店、換帥等一系列波折之後,李寧公司早已跌下了神壇;人們更感興趣的是,李寧到底該如何拯救李寧,避免讓這家擁有23年曆史的著名本土體育品牌走向沉淪。
當"天下公司"把這個問題拋給李寧公司掌門人李寧本人時,這位已經年滿五十,平時沉默寡言的企業家給出的答案是:回歸專業體育。
李寧:在體育品牌來講,我們更注重是在體育專業,專業是需要很多更多對於運動理解技術的投入,所以在籃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網球這方面,我們會有很多這方面的投入,運動用品的需求除了專業之外也有運動生活的需要,兩方面作為一個整體思想,我們都會介入到,但我們更大的價值會在運動專業上。
可能再沒有比李寧本人更加熟悉公司的人了。所以,李寧開出的藥方能夠直指要害。自2009年以來,李寧被外界最為詬病的就是公司定位模糊。李寧品牌在時尚和專業兩個方向上不斷搖擺,給不少消費者造成了"專業性方面不夠專業,時尚性方面不夠時尚"的感覺,既抓不住90後,又疏遠了曾經的80後。
錯誤的戰略,加上行業寒冬的到來等主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讓李寧和其他的體育品牌集體步入寒冬。2011年,李寧公司利潤只有3.86億元,比前一年下降了65%;去年更糟糕,公司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虧損,而且一虧就是將近20億元。公司股價從最高的20多元一路跌到最低4塊多。
為了拯救公司,原本已經當上"甩手掌櫃"的董事長李寧不得不重出江湖,並推出了包括20億元的渠道復興計劃,重金簽約NBA明星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試圖能將李寧懸崖勒馬。李寧能否順利過冬,我們只能走著瞧。
很多90後、00後可能還不知道李寧曾經的輝煌,但是對於很多80後而言,李寧留給他們的記憶遠比耐克、阿迪深。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體操王子李寧一步步把當年幾十個人的小作坊,帶到擁有數千人的中國500強。2004年,李寧在香港上市,成為中國第一隻上市的體育品牌,一時風光無二,據前李寧公司品牌經理張慶回憶,上市應算是李寧公司的第一個里程碑。
張慶:一個公司,它的發展的歷程就是我們所謂時勢造英雄。通過它的發展軌跡來看,90年代初創建這個品牌和公司,當時應該説改革開放之後,也就是不到十年的光景,中國的消費者開始有了更多樣化的需求。而其中休閒的生活方式開始嶄露頭角,在這個過程當中,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也開始凸顯,當時李寧創立這樣的品牌,然後用輕資産的方式有一個快速的增長,緊跟著到了2000年之後完成原始積累,包括行業佈局,從産品研發能力整個的管理水準都達到了一定的層次。這個時候,實際上李寧也是非常主動的提出來公司要成為公眾公司,要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發力,所以當時也積極推進公司的上市計劃,實際上當時並不完全是從現金需要去考慮,而是從品牌的影響和擴張的角度考慮。
2004年上市之後,李寧的品牌隨著上市更加深入人心,公司順其自然利用募集到的資金,在産品研發、渠道拓展、品牌行銷等方面多角度增加公司實力。雖然當時李寧受到了來自國外耐克、阿迪,國內安踏、匹克等同行的夾擊,但是李寧公司仍然不為所動,保持著每年50%的增長,李寧本人將那個時代形容為"黃金時代"。
這種頗有些野蠻的高增長氣勢一直延續到2008年,隨著北京奧運會的到來,李寧公司達到了巔峰。很多人都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李寧手舉聖火在空中"飛翔"的一幕,是那屆奧運會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之一。這一幕讓花鉅資贊助北京奧運會的國外競爭對手叫苦不迭,也似乎在向李寧暗示,再次高速擴張的窗口期到了;也正是這種良好的錯覺,導致了5年後李寧公司跌出中國500強。
前李寧品牌經理張慶正是在這個時候離開的李寧,並創立了自己的體育行銷公司。雖然離開的時機頗有些遺憾,但是在張慶看來,之後李寧發生的一切,雖然與公司戰略錯誤有一定關係,但這不是主因。最大的原因還是來自於行業大環境。這種説法與市場上的主流判斷剛好相反,不過張慶至今仍然堅持他的判斷。
張慶: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的行業發展、大的態勢,現在來看,當整個行業的狀態進入一個調整階段的時候,企業在其中尤其是排名前列的企業不可避免的就會受到影響。
在張慶看來,李寧公司在經歷了2009年這輪最大的危機之後,如今已然企穩。20億元的"去庫存"計劃,雖然將給財務數據抹黑,但卻已然表明瞭公司決心,陣痛比長痛要好。接下來,李寧臥薪嘗膽的時間,到了。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