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勇
回顧2013年的中國經濟,上海自貿區的設立無疑是繞不開的頭件大事,繼上世紀80年代設立經濟特區、本世紀初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其或將開啟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三次浪潮。在上海自貿區挂牌一個月後,2013年的中國經濟又發生了一件讓人津津樂道的事: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參加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第三次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專門介紹了“雙11”光棍節的銷售盛況,總理稱讚:“你們創造了一個消費時點。”
如果說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意味著中國“以開放促改革”戰略思路的延續,那麼“光棍節”這一帶著濃厚草根氣息的經營模式得到國務院總理的讚許,則意味著互聯網經濟這一全新的經濟形式開始在國家戰略層面得到認可。正如李克強總理在這次座談會上所評價的,“我們對新經濟要重新認識、高度重視。新經濟不僅僅解放了老的生產力,更主要是創造了新的生產力。”
而我更加關注的是這兩件事將給珠三角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知道,上海自貿區所承擔的主要責任是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和金融國際化,其目標當然是推動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市場。中國經濟的這部分功能,在此前相當長時間內是由香港承擔的,尤其是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自由兌換、離岸業務等金融領域更是如此。這些試點政策一旦全面實施,將給香港帶來多大的影響?在過去30多年中,香港一直是珠三角融入全球經濟的引擎,如果香港對于中國經濟的部分功能被上海取代,又將給珠三角帶來怎樣的影響?
以上問題,目前我們還難下定論。但是,與上海只有一個小時高鐵車程的杭州,卻因為馬雲所開創的“阿里係”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杭州在中國內銷市場的地位。搭乘過廣州地鐵的人應該會記得,當阿里巴巴剛剛創辦時,每逢廣交會的那段時間,其廣告就布滿了廣州地鐵的車廂。那時,正是中國收獲加入WTO紅利的高峰期,廣交會的交易額年年攀升。那時,也是阿里巴巴的起勢期,精明的馬雲當時顯然是為搶廣交會的客戶而來。但現在,銷售額年年爆炸式增長的“阿里係”,已經多年沒有在廣州地鐵上打廣告了。
是的,線上與線下的優勢對比正被扭轉,線上資源日漸成為主導商品流通的重要方式,而線下資源的重要性則日益被削落。當2013年被普遍看成是互聯網經濟的元年時,一個牽涉中國未來經濟格局的問題就產生了:隨著線上商家的大量聚集,淘寶、天貓有沒有可能取代廣交會的地位,成為國內外商品流通新的主導者?而隨著“電商之都”杭州的崛起,曾在相當長時間內主導著中國經濟內外貿商品流通的廣州,未來又將在中國經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顯然,隨著互聯網的作用越來越被放大,廣州“千年商都”的地位被杭州逆轉並非危言聳聽——互聯網將打破時空的間隔,區位條件不再成為主導優勢,未來商品流通的主導者,並不一定是那些坐擁出海口、交通便利的區域,而是擁有線上資源、通過互聯網聚集起全球商家和全球商品的區域和企業。用個極端的比喻來說明,阿里巴巴憑借其目前積累的信息優勢和線上資源,即使其開設在喜馬拉雅山上,也一樣不會影響其在整個商品流通格局中的主導地位。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佛山。在過去30多年里,香港和廣州是佛山經濟得以騰飛的兩大關鍵外因:借助香港,佛山生產出的商品得以銷往全球;借助廣州,佛山成為中國各類商品加工和貿易的中轉站。當香港與廣州的地位,正分別遭遇上海和杭州的嚴峻挑戰時,佛山要如何布局自身的轉型升級?在今年年初舉行的佛山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佛山市委書記李貽偉提出,“在新的形勢下,佛山必須痛定思痛,在繼續保持產業發展總戰略不變的同時,下定決心,攻克第三產業短板,加快推進轉型發展。”
李貽偉關于發展第三產業的論述,目前已得到了佛山政商界的普遍認同,筆者春節後與多位區鎮一級主導經濟發展的官員交流時,他們都重點提及了如何發展第三產業的思考。但坦白地說,佛山目前對于第三產業的思考,還停留于如何發展傳統商貿業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比例的層面,卻忽視了在新經濟格局下,不僅推動佛山發展的外部動力發生了變化,而且整個經濟運行規律也因為互聯網力量的崛起出現了根本性變革。舉例來說,當廣州商貿之都的地位正被互聯網經濟逐步解構時,佛山還能以傳統思維規劃商貿業的發展嗎?
而其實,第三產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小米手機,如果以傳統觀念來看是屬于制造業的,但小米從來就沒有自己生產過手機,怎麼能算是制造企業呢?其實,以新的經濟理念來劃分,小米是屬于第三產業的,因為在其企業內部沒有任何一個環節是與生產相關的。因此,佛山要發展第三產業,不僅是原有產業轉型升級的必須,更是在新經濟力量崛起的背景下對自身發展模式的顛覆性變革。上海自貿區和杭州電商所代表的正是新經濟領域中兩種全新的力量,它們的崛起既意味著推動佛山發展的外部力量正在發生變化,也意味著整個經濟運行規律已悄然改變。所以,佛山要發展第三產業,注定將是在新經濟思維下的“爬坡過坎”。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