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剛過,大批務工人員陸續返崗。記者從廣州、中山、珠海、江門等珠三角城市這幾天的招聘情況中發現,季節性缺工,正成為很多企業遭遇的共同難題。為此,企業之間相互打起“搶人戰”。不少企業為招到人下足了工夫:提薪、改善環境,甚至送股份……不過不少應聘者找工作仍比較“挑”。澳門某大型建築公司招聘資訊顯示,地盤施工員月薪達2萬澳門幣(約1.5萬元人民幣)。
“用工荒”是一種季節病,在每年春節之後定期發作。但無論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都並沒有找到治療此病的良方。就連我老家小縣城的一些工廠,也在元宵燈會現場打出了“大量招工”的標語——“用工荒”這是要成為元宵節期間華夏大地的新文化嗎?
這裡的“用工荒”,必須要區別於大學生就業難。一廂是大量地區出現“用工荒”,一廂是700多萬大學生出現就業難,這如何解釋?其實,在筆者看來,這種倒挂現象並不存在矛盾和衝突。因為起點不一,要求不一,對於工資薪水和福利待遇的預期也就不一,大學生對工作的要求會明顯高於農民工,兩者屬於不同的工作層級,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春節和春運對於職工不穩定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而言,非常容易受到“鄉愁”的影響,主要發生在春節之後,而大學生就業季是出現在夏秋之際。
根本性的問題在於,在故有的産業模式以及勞資關係模式下,我國勞動者對之前從事的勞動失去了基本的興趣。長期以來,我們建立了一個依託世界貿易、面向全球市場的加工型經濟結構,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豐腴的剩餘價值,迅速讓我國成為全球勞動密集型産業的首選地。應該説,在過去二三十年時間裏,沒有一個國家的勞動力能有我國勞動者這般廉價實惠。
勞動者正在覺醒。這不僅僅是《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的必然結果,也是人發自靈魂深處的一種利益渴望。沒有人願意成為肉體機器。而且,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長壯大。他們擁有獨立的判斷,擁有權利意識,希望企業能夠為自己購買五險一金,希望自己所在的企業和公司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可以預期的升職空間,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穩定,能夠養家糊口、安居樂業。
一言以蔽之,“用工荒”在本質上是一種“權益荒”。因此,破解“用工荒”難題的最主要方法便是提高“中國工人”的各方面權益。企業要為他們提高工資水準,要為他們購買各種保險,更要為他們提供上升和發展的機會,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還應該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讓職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所有這一切,都為了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既要讓他們吃到麵包,又要讓他們擁有愛情。
作為政府部門,更需要淘汰落後的加工産業或是代工産業,儘快變勞動密集型産業為真正的創新産業。筆者認為,所謂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不能以剝奪勞動者的權益為代價,在現在這個講究體面、尊嚴和權利的時代裏,許多勞動密集型産業與此背道而馳。事實上,“用工荒”正是對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無聲抗議和“用腳投票”。
王傳濤(山東 教師)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