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日表示,房地産政策如今有一個鮮明轉變,就是房地産要回歸“居者有其屋”的基本需求,回歸到城市空間的公平分配和使用上來,絕不能成為過度投資的渠道。仇保興還指出,房地産調控模式應該化整為零,如深圳的問題深圳解決,中央不必出政策。
不少網民表示,“一刀切”式的樓市調控政策難以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推進因地制宜的差異化調控模式應成為今後政策發力方向,而調動地方政府調控樓市積極性必須加快落實調控問責機制,打破“土地財政”怪圈。
“一刀切”難抑房價
去年以來,一二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不少城市的房價調控目標落空,這令不少網民意識到,一刀切式的樓市調控政策很難奏效。
網民“張增艷”認為,由於房地産市場的區域性顯著,樓市調控應該轉向地方化,針對區域市場不同特點出臺相應的措施,而不是中央的“一刀切”。
網民“光遠看經濟”表示,面對目前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現狀,應該考慮加快讓以行政調控為主的政策退出,通過長效機制的建立,穩定房地産市場的預期。短期的行政調控措施,特別是全國“一刀切”的調控,已經無法適應中國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
在網民“陳國強”看來,地方政府在房地産調控中的利益訴求與中央未必一致,而中央在調控政令上又往往要求地方保持步調一致。這種局面隨著市場分化的加劇已逐漸打破,取而代之的將是以差異化對策應對分化的市場,這就必然要求轉變地方政府的調控角色,提高地方的調控自主權。伴隨著調控主體的變化,過去由中央政府統一發號施令的調控模式也將淡出,取而代之的將是以充分調動地方調控主動性為前提的地方因地制宜的差異化調控模式。不加區別的全國“一刀切”、“一盤棋”、“一副藥”的調控怪相將退出舞臺。
問責機制須落地
儘管造成房價快速上漲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對相關責任人的追責不利是地方政府“助漲”衝動難抑的重要原因。
博主“建築知識大全”表示,兩方面因素導致了地方政府問責行動遲緩。首先,過度依賴房地産拉動地方經濟導致了地方政府不願意問責;其次,政策的不連貫性加劇了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困難。漲幅控制目標的不明確性是地方政府“逃避”問責的“有力藉口”,尚未納入市區房價統計的廣大郊區縣房價成為臨時拉低房價的最佳支援。
博主“劉光宇”認為,只有當紙面上的制度變成可執行的細則,並切實地落實下去,讓官員們和老百姓看到政策的威力,問責制的真正效果才可能發揮出來。期待問責制從文件中走下來。
博主“謝逸楓”認為,問責機制如何落實?只有穩定房價工作的考核問責機制建立,地方政府才會更有動力去細化和落實其他調控措施。落實調控措施是最有意義的事情,譬如住建部可以定期抽查某幾個城市,對沒有落實的城市進行嚴厲問責。
網民“彭澎”在微博上表示,關注樓市調控問責機制應關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完成目標的數據依據是什麼。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大多城市沒有完成任務,尤其是一線城市。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問責。這是一個老問題,如果只是“約談”是沒有效果的。房價漲幅過高的城市可不可以處置呢?如罰收部分漲幅金用於保障房建設?
打破“土地財政”怪圈
博主“六月冬眠”認為,多地樓市調控目標難完成,問責或成空談,一次又一次地踐踏政府公信力。只要現有的財稅體系不改革,不減少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目前的局面就不會改變。
網民“劉光宇”認為,房地産調控千萬不能再僅僅以數字説話,平均數説話,調控的效果怎樣,只有活在當下的老百姓才有發言權。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制度問題,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的毛病就改不掉,指望他們能夠自覺進行房地産調控也是癡心妄想,百姓居住問題也就成了空想。
網民“刀筆燕十三”認為,分稅制下,地方政府財權小事權大,地方債滾滾而來,同時地方政府又有著勾地的權力,將土地變現、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圈地運動”並越來越依賴“土地財政”是這個體系下必然的死迴圈。只要分稅制、土地供應壟斷的體系不變,樓市調控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網民“黑山老妖88”認為,如不破除“土地財政”怪圈,不僅嚴重影響樓市調控的效果,穩增長、調結構等政策的執行也將大打折扣。
(記者 趙東東 整理)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