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托關係”找工作折射結構性就業難

2013-05-27 13:2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想進國有企業,四處活動託人情;想進事業單位,首先想到遞條子……大學生就業季,這樣的“關係學”竟頗有市場。

  近日,有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受訪大學生求職時動用過“關係”。而在山西太原,一個詐騙團夥4年來以幫忙找工作為名,騙得500個大學生近9000萬元,原因也是迷信求職要“走後門托關係”。

  找關係求職成為集體“潛意識”,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就業之難。的確,這個夏天,近700萬高校畢業生走向社會,卻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産業結構調整帶來的需求下降,“最難就業年”難免讓關係也成為求職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相比找工作難,更難的可能是“找到好工作”。在1比好幾萬的白熱化競爭中,大家仍對國企、公務員等趨之若鶩。而雖然比例不斷提高,但2011年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還是僅佔1.6%。去往西部、回到農村、紮根基層的比例,同樣難讓人樂觀。

  從這個角度看,“最難就業年”實際上是“結構性就業難”。説白了,就是難找到好工作、不願做差工作。而所謂“好”、“壞”,在很多人看來,是靠簡單地附著在工作上的“福利”差別來判定的。

  一個基層環衛工人職位,引來眾多大學生競爭;研究生、博士生畢業,卻去當了城管。雖然常説崗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當不少大學生發誓“死也要死在體制內”,眷戀著所謂“體制內”穩定的工作、較好的福利時,就勢必造成一些崗位“粥少僧多”,形成求職時的一種集體想像,也讓尋找關係、製造關係、動用關係成了敲門磚。

  不少從事鄉村建設的單位,常常苦於找不到人手,因為“工作地點在農村,待遇也不高”。很多做出了成績的“大學生村官”,也往往有“不被家人和同學理解”的心路歷程。這也説明,就業雖難,就業的潛力卻還很大,需要更好激發。

  結構性就業難背後,是職業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問題。缺少了穩定的預期、看不到發展的前景、沒有了基本的保障,一些本來很重要的職位,也可能門可羅雀、乏人問津。大學畢業生是社會寶貴的人才庫,如果就業導向出現偏差,不僅不利於個人發展,更是社會資源的浪費。試想,一個社會學博士,如果選擇致力於鄉村建設的民間組織,是否遠比當銀行職員更能實現自我和社會價值?

  找出原因,更需對症下藥。如果能消除體制性“鴻溝”,引導“自我實現”成為就業第一選擇,是不是會更有説服力?如果能為更多新興領域提供政策支援,真正“行行出狀元”,轉變就業觀念是不是會有更強現實依託?而如果高校教育更多對接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實現“人才比例均衡”,結構性就業難是不是也能大為緩解?

  這些,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社會管理者不可不深思之、篤行之。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