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人們為余額寶收益每況愈下而感到惋惜之時,阿里卻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淡季祭出新武器。昨日,阿里正式對外發布了余額寶之後的一個互聯網金融理財平臺“招財寶”,盡管阿里自稱是“定期理財新模式”,但卻被業內人士看作是“攪局P2P”。
招財寶來了
“我們的目標客戶是年輕人”
“我們的目標客戶是年輕人,但定期卻往往讓年輕人望而卻步。”招財寶CEO袁雷鳴介紹說,盡管目前招財寶平臺上推出的理財產品期限從3個月到3年不等,但卻能滿足投資者隨時變現的需求,而其過程僅僅需要10秒鐘。
袁雷鳴解釋道,招財寶並不做資金池,而投資者隨時變現實際上就是以購買的理財產品做質押,向其他投資者發起的借款,而其背後,則是有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大數據快速地為該投資者進行風險評估,並將產品發送到平臺之上。通過其他投資者的投資,來實現該投資者的資金贖回。而變現的投資者需要繳納0.1%到0.2%的手續費。新進入的投資者也將享有同樣的年化收益率。
“聽起來十分復雜的過程,通過雲計算將會變得十分快捷。”袁雷鳴表示,招財寶平臺還推出了“預約”購買功能,用戶把資金存入余額寶後,每日已開始產生浮動收益,與此同時一鍵啟動招財寶預約功能,設置好自己期望的產品收益率、投資期限、產品類型等條件,係統將自動進行指定理財產品信息搜索。在未來的30天里只要有符合條件的指定理財產品在平臺上架,係統將按照用戶授權自動下單交易。
據介紹,招財寶與40余家金融公司合作,在此平臺上投資者可以購買到銀行、基金、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發布的各類定期理財產品,以及中小企業或個人融資者發布的借款產品。袁雷鳴透露,招財寶平臺平均每筆融資的金額大概20萬元,而其小微企業貸款、個貸的客戶並非只來自于阿里自身平臺,也有不少來自線下的金融機構。
P2P很驚慌
“以後的日子可不好過了”
“阿里要幹P2P,以後的日子可不好過了。”看著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消息,一位從事P2P行業的業內人士表示,招財寶無論是向個人或小微企業借款,還是定期變現,實際上就是P2P模式。
從收益上看,盡管招財寶的年化收益在5.4%到7%左右,較當下的P2P動輒10%以上的預期收益來看,並不算高,但這並不影響招財寶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數據顯示,招財寶自今年4月上線試運行至今,規模毫無壓力地突破了110億元。而這樣的規模對于草根P2P平臺而言,無論如何也要努力1年之久。
對于阿里的進入,現有的P2P平臺可謂悲喜交加。不少P2P業內人士認為,這對P2P行業既是利好也是利空。“利空在于,不論從資源還是人力方面,一般的草根平臺,都還沒有力量與之抗衡,加上其強大的品牌背書,勢必會分流走大波用戶。”一位P2P從業者表示,但另一方面,阿里等巨頭的進入,也讓P2P行業不再是以前的“灰色地帶”,也可促進行業的規范化,培養優質的借款人和理性的投資者。
“BAT的進入不以各平臺的意志為轉移。”愛投資CEO王博坦承。他認為,與其擔心阿里的“搶食”,倒不如以現有平臺為基礎,做出一些不容易被復制的創新出來。
不過,也有不少人士擔心,巨頭的進入可能也會給P2P行業帶來洗牌,“以後要想做P2P,要麼就得精通一個領域,要麼就得做得特色十足,如果平平如水,可能未來的業務將面臨急劇萎縮的窘境,洗牌也是遲早的事。”(晨報記者 姜樊 )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