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中國廣大創業者便迎來一份“政策紅包”。近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總規模400億元的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旨在為創業創新提供助力、促進産業升級。專家指出,與以往不同的是,該基金將突出“引導”及“孵化”職能,通過政府讓利、社會資本優先分紅、市場化運作等方式,為創業者、技術、産品及市場營造良好的對接環境,從而激發中國“創新經濟”的旺盛活力。
1 財政杠桿撬動民資
繼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審批事項、減免創業初期稅負等一系列措施之後,中國的改革者們在簡政放權、營造全社會創業創新環境的征程上又亮真招。
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支援處於“蹣跚”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並希望其在促進技術與市場融合、創新與産業對接、孵化和培育新興産業,推動經濟向中高端邁進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把幾項戰略性産業基金、財政專項等‘碎錢’、‘零錢’合併起來,盤活使用,從而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更大力度支援科技創新型企業。”李克強説。
專家認為,設立基金是落實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又一實質性舉措。“它對促進科技成果合理有效地轉讓、流通、定價和管理,促進技術與市場融合,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配置到創新領域,解決創新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等,將具有重要的和直接的積極作用。”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李自然説。
“以財政撬動民資,二者攜手為處於起步階段的創業者‘雪中送炭’,這無疑是件好事。就政府行使職能本身而言則是一個更好的開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方竹蘭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2 社會出資人分紅優先
新基金的成立如何確保財政資金有效撬動社會、民間資本參與呢?專家普遍認為,市場化運作、政府及時退出、社會出資人優先分紅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將成為雙方“成功牽手”的堅實保障。
分析人士指出,相比2009年開始的新興産業創投計劃及各類政府資助項目,本次基金將在運作上突出市場化、專業化、公開化,減少行政干預,定向服務於新興産業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企業,並向創業者及社會、民間資本讓利。這些關鍵特點都將使基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原始創新根植于年輕人的直覺、個性、興趣、夢想、激情等‘超常性默示’資訊,政府本身並不能發現這些資訊,因此支援創新不應該是計劃項目型的,所以需要市場。另一方面,目前純市場化運作的民間風險投資很多時候卻過於急功近利,往往不能在創業者的最初起步階段雪中送炭,這又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場失靈。”方竹蘭表示,新設立的基金顯然意在通過市場運作、政府讓利等方式來彌合上述矛盾,進而形成全社會及時跟進、支援創業創新的生動局面。
此外,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提醒,支配資金應注意體現“有償使用”原則,使所扶持創投企業強化財務約束機制,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同時,對民間資金出資人也要事先進行必要的風險提示,講清權責分擔。
3 有利經濟“新陳代謝”
那麼政府的“收益”又是什麼?“當然,政府投入的資金允許損益,主要目的還是撬動大眾就業。只要能把創新的浪潮掀起來,這個‘收益’就很不錯!”李克強總理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方竹蘭表示,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草根創業”、“萬眾創新”等思路在當前是十分必要而珍貴的,基金的設立恰恰有助於撬動“創新經濟”。“過去以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速度論英雄的政績觀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了。中央通過財政攜手民資孵化創業這一方式,為全社會樹立了鮮明的思維導向。”方竹蘭説。
新導向取代老思路,新經濟淘汰舊産能,這支基金無疑將成為一雙跑步鞋,有力地促進中國經濟的“新陳代謝”。專家指出,新常態經濟是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只有讓創新創業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中國才能找得到新的增長點和産業驅動力。
專家還提醒,在基金撬動“創新經濟”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持續深化改革的作用。“長期來看,隨著市場及民間投資者的成熟,政府最終應回到法制、文化等層面上來,為形成‘社會哺育創新,創新者承擔社會責任’的良性迴圈提供制度保障。”方竹蘭建議,下一步應強化對專業、獨立的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的培育。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