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勇軍 通訊員李長源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新聞專欄,旨在通過主題採訪活動,打造“走轉改”升級版。
我們將走近群眾,深入基層,發現真實具體的事例,尋找有血有肉的人物,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用富有時代感、現實感的新聞語言和細膩鮮活的表達方式,描述當代中國發展成就、發展道路、發展理念,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武漢故事,唱響中國好聲音、武漢好聲音。
熱忱歡迎廣大讀者提供新聞線索,讓我們一起闊步行進在中國的大地上。
全村345戶人家,經過10年努力,有七成農戶升級為“百萬富翁”。這個精彩的故事,發生在江夏區湖泗街張林村,一個位於武漢最南端的偏遠之鄉。
變化源於種樹,也源於一個致富帶頭人——村支書張華。
四地交界,
曾經是最貧窮山村
江夏區張林村,與咸寧、大冶、鄂州三地交界,這個歷史上的窮鄉僻壤,曾是新四軍抗日根據地。
昨天,汽車駛進張林村地界,沿途苗圃基地一個挨一個。運送樹苗的車輛,在柏油馬路上疾馳。
水泥路在山間蜿蜒。低窪處的水稻田,僅剩下收割後的稻茬。稻田邊的高地,都是成片的苗圃。桂花樹、楠樹、香樟……苗木規整地排列著,園裏沒有一點雜草。
48歲的張華,坐著一輛麵包車,巡查著村裏的每片苗圃。站在高處,指著遠處,他面帶微笑,甚至有些得意:“村裏沒有一點多餘的土地,5000畝水稻田,5000畝苗圃園。”
順著張華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排排白色的小洋樓,掩映在綠樹叢中。
眼前的景象,讓人無論如何不會想到,這個世世代代以種植水稻為生的村莊,曾是江夏區最貧窮的鄉村。
“十多年前,我家有15畝水稻田,除去種田的成本開支,剩下的就是一家人的口糧,辛苦一年根本就賺不到錢。”張華回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裏的年輕人全部外出打工,成了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變化起源於2003年,而啟動變化按鈕的就是張華。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