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上海限購鬆綁傳聞背後:促高端房成交逆市增長

2014-07-21 10:36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經記者 盧曦 發自上海

  7月18日,有網路傳言稱,上海的部分區限購令已“鬆綁”。而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現場作出簡短回應,稱上海一直以來嚴格執行有關房地産政策,不存在放寬限購的問題。

  事實上,儘管上海嚴格執行限購措施,但根據房地産仲介人士的介紹,仍有購房者通過註冊公司買房繞開限購令限制。與此同時,假離婚、假結婚甚至移民海外,以境外國籍在境內買房以突破限購令的現象屢見不鮮。

  相比之下,部分改善型購房群體想繞開限購卻並不容易,這使得很多業界人士呼籲,上海能對限購政策進行微調。

  高端住宅成交量逆市增長

  全國多個城市近期不斷傳出樓市“鬆綁”的消息。

  7月18日晚,一則“上海限購鬆綁”的傳聞刺激了樓市的敏感神經。緊接著,鬆綁的消息被上海官方否認。

  限購鬆綁雖未得到證實,但傳聞中適度放鬆、細節詳盡的方案,還是令樓市浮想聯翩。

  上海市政府7月18日公佈的上半年全市國民經濟運作數據顯示,上海房地産市場已經出現調整。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房地産業增加值為554.89億元,同比增長1.2%,增幅回落了13.3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市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了18.6%,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下降了17.1%。在商品住宅當中,市場化住宅的銷售明顯下降,降幅達到37.2%,存量房買賣登記面積下降了45.3%。

  與此相應和的是二手房成交數據,記者從德佑地産獲悉,上海6月二手房成交量僅1.3萬套,可供參考的2013年3月的成交量高點是7萬套。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月度成交量連續數月低於1.5萬套,仲介就可能面臨關店的巨大壓力。

  在普通住宅成交面積下滑的背景下,上海部分高端項目的成交量卻出現逆市增長。德佑地産研究部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總價在5000萬元以上的房源共成交20套,而2013年下半年僅有14套。德佑地産市場研究部對全市商品住宅成交變化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單價2萬元以上的住宅以及2萬~5萬元的中端住宅成交量同比去年上半年都大幅下跌,唯獨單價5萬元以上的高端住宅,成交量不跌反升,比去年上半年還多了7.1萬平方米。

  普通購房者仍然受限

  德佑地産高級區域總監張劍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於很多從事房地産投資的投資客來説,限購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

  最近三五年內,業內關注到,不少香港、臺灣投資客通過在上海註冊成立公司,以公司的名義買房。在購買的環節,以公司名義買房需要付出更高成本,但不受限購政策的影響。而在出售房産的時候,這些投資客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又可以省去很多稅費。“所要付出的成本也就是股權轉讓的登記費而已。”張劍東説。

  根據他觀察發現,以公司名義購買的住宅,最近三五年出現得較多。而購買標的以高端樓盤居多,售價在800萬~1000萬以上,購房者以外地富豪為主。

  有房屋仲介交易按揭部相關人士介紹,一位浙江富商就曾在上海註冊公司,購買多套頂級豪宅,沒有受限購政策影響。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雖然相對於上海全市成交總量來説,公司名義購房的比例並不大,但一直很平穩,而且一個顯著特點是:在高端樓盤中出現的頻率更高。

  上述以公司名義購買商品住宅的做法,不僅可以繞開限購令的限制,還成為了房地産交易環節徵稅的一大漏洞。德佑地産營運中心副總經理劉伍洋觀察發現,以公司名義買房再以股權轉讓的方式賣房,針對的都是很大的標的,一般物業總價都在1000萬元以上,甚至高達5000萬乃至上億,需要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等多方工作,還有審計程式,比較複雜,一般客戶沒有這個專業能力。

  對上述繞開限購令的做法,上海杜躍平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杜躍平告訴記者,只要公司的註冊設立、運營合法合規,在購房時就不會受到政策的阻礙,畢竟“購房給員工居住”是非常合理的需求。

  薛建雄説,相比上述以公司名義買房的高凈值人群,普通購房者在買房時受限購政策的限制會更多一些。而這一部分人又確實存在改善房屋居住條件的需求。他因此認為,上海未來的限購政策確實有調整的必要性,以使其適應目前市場的實際情況。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