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房地産商哭窮屬賣萌裝天真 相比製造業利潤高

2013-05-28 09: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某知名房地産商面對當前高房價的質疑,極力否認房地産行業存在暴利,聲稱如果按平方米算的話,房價甚至還沒有胸罩貴。此言一齣,立即招致各界一致反對之聲。一些評論認為,房價高企的背後,房地産商拿著幾百萬元的年薪卻還哭窮,簡直就是天真賣萌。那麼,一向被認為是暴利行業的房地産,和其他行業相比,其利潤究竟有多高呢?

  相比製造業利潤肯定高

  今年以來,房價的迅猛上漲已經刺痛了廣大民眾的神經。而此時,某知名房地産商發出“胸罩比房價貴”的言論,讓其深陷輿論的漩渦,也使房地産行業是否存在暴利再次成為議論的焦點。

  廣東南海偉業製衣廠老闆周偉培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賣一個胸罩現在只能賺1元左右,凈利率在5%-6%,怎會比房地産更暴利?”而通過對比地産龍頭企業萬科和內衣龍頭企業安莉芳的2012年年報也不難發現,萬科年賺百億元而安莉芳不足兩億元,足以説明內衣品牌企業的利潤遠不及房地産。

  “和普通製造業相比,房地産行業的利潤肯定是高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房地産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對本報記者表示,光談房地産本身,不容易看出這種差異,否則為什麼那麼多資金進入這個行業,為什麼那麼多房地産企業不轉行,這個是很基本的道理。即使這幾年面對調控政策,房地産投資回報水準呈現下滑趨勢,但是和其他行業相比,尤其是與這兩年遇到困難的一些行業相比,仍然處在一個很不錯的盈利水準。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則認為,房地産利潤是高還是低並不能一概而論。他對本報記者表示,由於一線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不可複製,房地産開發商對優質土地的壟斷帶給他們超額的利潤,因而存在較大暴利。但在二三線城市選址的優越性卻並不明顯,開發商之間比拼的就只剩下價格和品質,競爭相對更加殘酷,所以利潤並不是很高。

  從暴利轉向中速增長

  既然房地産行業利潤從整體看依然處於較高水準,為什麼房地産商還要哭窮呢?從近期一些輿論有關房地産上市公司賺1元交稅1.02元的説法不難看出,房地産行業經營壓力正在不斷增大,當前盈利水準也已大不如前。

  由中國房地産研究會、中國房地産業協會、中國房地産測評中心3家機構聯合發佈的測評報告顯示,2012年內地上市房企的資産總額和總收入增長已經明顯減速。儘管測評報告顯示少數企業仍然保持了較快的盈利增長,但縱觀2012年,上市房企整體盈利水準有所下滑,成本費用利潤率、凈資産收益率和總資産利潤率均值3項指標均呈下跌之勢,營業利潤下滑的企業較上一年度增加了61家。

  “房地産行業的黃金10年已經漸漸遠去,簡單地依靠土地增值和粗放型管理就能贏得暴利的時代已經結束。” 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表示,今後10年整個行業將進入中速增長的時代。在穩定房價作為一個基本的長期政策,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在上升,而價格穩定的情況下,房企只有通過苦練內功,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準,才能在未來站穩腳根。

  過高回報不利實體經濟

  事實上,房地産利潤較高確實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對房地産行業存在暴利的批評之聲也一直不絕於耳。房地産業過高的回報吸引了很多企業和資金紛紛涌入,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利於我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房地産利潤過高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把其他實體經濟的一些資源吸引進來,通過市場化手段向投資回報水準高的行業進行資源配置。”陳國強表示,如果一個行業發展過於暴利,那麼它在國民經濟當中話語權就很強勢,就會對國民經濟産生較大影響。由於房地産行業上下游的關聯性很強,它的強弱興衰對實體經濟影響很大,如果投資回報水準過高,太過容易獲得暴利,將對國民經濟的結構帶來很大的扭曲效應。同時,如果我們不對當前高房價採取調控措施,那麼將有更多的人利用房地産作為投資手段,就會造成貧富差距不斷惡化、官商勾結腐敗等一系列後果,這些問題都與房地産行業發展過快、回報過高有關。

  孫立堅也認為,房地産利潤過高的壞處很明顯:“大家不要做別的生意了,都去做房地産,因為做其他的産業都賺不過房地産。如果現在我們企業大多數都這樣做了,這個國家就都靠房地産吃飯了,其他行業怎麼能發展起來。”(周小苑)

  標簽:副會長暴利房地産中國房價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