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商業社會,發展到今天依然有著濃厚的“互相幫襯”、“有事您説話”色彩。在強勢廠家或賣場和各路經銷商之間,就流行著“一個眼色,你懂的”的默契。五糧液轟轟烈烈賣公車,經銷商被當地媒體踢爆是“高級托”,競拍者自廣東、雲南趕赴而來,其中一輛車被一位經銷商以53萬元高價買下。這也讓圍觀群眾比較好理解為何二手車能賣出高於一手的逆天價了。逗哏能出彩,全靠捧哏托著。
而就在去年中秋節前夕,廣州本土一家日化企業有關負責人向我吐槽:臨時被某強勢大賣場拉去買購物卡以幫助完成“銷售任務”,結果發現大小品牌都到齊了,最低一萬元金額起,不少品牌為表現“誠意”豪擲數十萬買卡。“其實現在的環境,買這麼多卡哪送得出去啊!”她無奈地説,“大家都是成年人,超市並沒有強買強賣,但稍微暗示大家也就明白了,非常依賴渠道的快消企業都很懂事的。”
實際上,另一情況也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少大廠可以拿配額吊各家經銷商胃口,而“伏低做小”慣了的經銷商則逐漸變得進可攻,退可守,越來越有話語權,甚至反而得到企業的政策幫扶、價格優惠等各種“討好”;但大賣場霸主地位則仍巋然不動,一家新進中國的進口食品企業負責人跟我倒苦水:不進一線城市商超只有一個理由——成本太大,除非能快速走量。
廠家商超與經銷商企業之間店大欺客或客大欺店的事都常有,但別合夥忽悠消費者就行。“它賣公車也跟它的産品品質價格沒什麼關係。不要説酒廠不景氣,經銷商賠錢了,大過年的走進超市,沒發現幾樣東西真便宜了,再加上鼓勵節約,消費者只能選擇集體節省著過冬。”業內人士劉先生笑説,五糧液不必心虛,因為大家其實無暇顧及經銷商與廠家的“恩怨糾葛”,只在乎辛苦了一年,自己年終獎到底發多少錢。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