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900萬電商成為“惡意商標”勒索目標 專家吁設黑名單

2017年04月08日 09:04:27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製圖/李曉軍

  □ 本報記者 余瀛波

  民間有這樣一句玩笑話: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現實中,有一類人更加可怕,那就是“智慧財産權流氓”——他們披著智慧財産權的合法外衣,幹著職業碰瓷的非法勾當,以此敲詐勒索、訛人錢財。

  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惡意商標”。調查顯示:2016年,有超過81%的商家曾遭受“惡意商標”投訴;這些“惡意商標”實際可投訴的商品總量近6000萬件,涉及900萬商家。

  針對日漸猖獗的“惡意商標”現象,近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等三家學術機構聯合發佈《無顯著性商標無效宣告報告》。多位專家學者和法律界人士呼籲,應加強對此類商標的審查力度,在商標審查階段可參照行業和研究機構提供數據設立黑名單,針對業已形成商業模式的惡意註冊人的商標申請進行重點監控,同時開通宣告商標無效綠色通道,及時發現並對此類“惡意商標”宣告無效。

  “破洞”“呼啦圈”竟被註冊成商標

  在商標領域有一個詞叫“惡意搶注”,是指以獲利等為目的、用不正當手段搶先註冊他人在該領域或相關領域中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域名或商號等權利的行為。

  如果將“惡意搶注”比作有目標的搶劫行為,那麼“惡意商標”則是更為下作的私設路障,明目張膽地公然打劫。

  所謂“惡意商標”,就是將各個行業的通用詞、描述詞註冊為商標,濫用“通知-刪除”原則展開侵權投訴,以此來要挾商家出錢私了,並逐漸形成了一條黑色産業鏈。

  據阿里巴巴近日披露,破洞、呼啦圈、一腳蹬、打地鼠等這些描述性詞彙,就正越來越多的被一些智慧財産權流氓註冊成“惡意商標”。而他們註冊這些商標的目的,不是為自己使用,而是尋找碰瓷目標,對全行業電商展開惡意投訴,以此要挾商家出錢“私了”,這種行為目前已漸成産業化運作。統計顯示,這些“惡意商標”直接影響到平臺上900萬商家的正常生計。

  張女士便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2016年3月份,其淘寶網店上因有三款休閒女鞋使用了“一腳蹬”的表述,而遭到“惡意商標”投訴。據了解,當時這三款鞋佔到其店舖銷量的60%左右,日銷量近千雙。為避免損失,張女士在交了8000元授權費後才私了解決。“他們完全是在勒索,而且整個行業所帶有‘一腳蹬’關鍵詞商品都被這些人投訴了。”

  她認為,行業屬性詞沒法不用,淘寶平臺從出現開始行業內就有描述商品的屬性詞,消費者要經常搜索這些。雖然後面有人註冊為商標,但大家使用在先,平臺不應接受這些商標的投訴,這些投訴已影響到市場的健康發展。

  某天貓家裝專營店店主建議,商家使用“惡意商標”相關詞,目的不是侵犯對方權益,但“惡意商標”投訴卻造成了勒索問題,商家應該有所警覺並向平臺反饋這方面資訊。

  逾八成電商曾遇“惡意商標”投訴

  “請求平臺抵制這種投訴行為”、“行業屬性詞沒法不用,被迫害的商家太多了!”3月28日,來自某網站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2016年有超過81%的商家遭受“惡意商標”投訴,且有18%的商家一年被投訴超5次。

  據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統計,截至2017年3月,淘寶天貓平臺上累計已有83個使用各行業通用、描述等屬性詞註冊的“惡意商標”,對超1.5萬商家的11萬件商品進行了惡意投訴,商家因此損失估算數百萬元。而這些“惡意商標”實際可投訴的商品總量近6000萬件,涉及900萬商家。

  鋻於肆虐成災的“惡意商標”,已嚴重影響到數以百萬計的商家的正常生計,平臺方終於出手干預。

  今年2月,媒體曝光的一起案例曾引起廣泛關注。2月7日,阿里巴巴對杭州網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網衛”)發出“封殺令”,後者也成為阿里巴巴向“智慧財産權流氓”宣戰後首個封殺對象。

  2月14日,阿里巴巴又向北京市東城區法院遞交訴狀,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向杭州網衛等索賠110萬元,並要求其公開道歉,法院隨後正式立案。

  資料顯示,這家創辦于2013年10月的公司,在成立至今的3年多時間內,曾在全平臺上投訴過數千個賣家,而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大數據顯示,以某運動品牌為例,杭州網衛為其代理的整體投訴不準確率高達24.72%,而另一家正規知産代理公司代理的整體投訴不準確率僅為2.39%。在針對假貨的投訴不準確率上,杭州網衛代理不準確率高達17.81%,另一家代理則為0%。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網衛投訴過數千商家,這些商家進行申訴後,該公司又主動撤銷投訴了,並且主動撤銷投訴率超過60%。

  宣告商標無效應開通綠色通道

  雖然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但對商家而言,這些“惡意商標”畢竟都披著合法外衣,如果想要從法律層面予以回擊,則需要通過商標委發起商標無效流程,而走完該流程耗時要半年以上,且很多商家根本沒有能力發起該程式,因此只能交錢私了。

  對此,同濟大學副教授、智慧財産權與競爭法中心副主任張韜略認為,所有的制度一旦設計之後,在運作的過程中總會産生很多尋租的問題。當這樣一個問題出現在我們面前,形成具有一定危害性並且對現有制度造成衝擊的情況,如何來應對解決,是擺在制度設計者面前的問題。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説:“信譽良好的商家特別在意自己的商品會不會被投訴、下架,只要刪除,損失非常大,這是傳統店舖無法想像的。即使通過申訴恢復下架商品,沒有成交記錄,也會造成間接損失,這是電商平臺上觀察到的新生態,不容回避。”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杜穎指出:“商標權的行使本身不應造成符號壟斷,這也不符合商標法的立法初衷,因此平臺應加大與商標行政主管機關的交流,建立‘惡意商標’發現與宣告無效的快速反應機制,及時消除並進一步阻止其對正常市場經營秩序的影響。”

  學界調研發現的問題亦引起國家主管機關的關注。國家工商總局商評委案件審理六處處長孫歐表示,當前商標註冊申請呈現爆炸式增長,需要各界審慎研究相應對策。對於專家組提出的快速處置機制,孫歐認為,過去商評委在處置商標搶注時也曾有綠色通道,但相關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質證程式是不容回避的;對於惡意商標難題,商評委可以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加速審理。

  事實上,此類問題已經引起作為主管部門的國家工商總局的高度關注。在今年“兩會”期間的新聞發佈會上,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曾明確指出:“有一些搶注商標本身沒有産品,卻註冊一系列商標,對市場秩序是一個擾亂。它以盈利為目的,我們對這種惡意註冊的行為,在審查時發現後,不予註冊。已經註冊的,依法宣告無效。我們要加大力度,讓商標保護更加有力,讓大家更加放心。”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