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旬老太深夜擺攤攢錢幫兒買房 晚飯是涼饅頭和開水)
老人的晚飯就是一個饅頭加白開水。
一位來自濟南南部山區西營鎮夏家村的七旬母親,為了給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兒子攢錢買房,從家里擔來一挑子自家產的蔬菜瓜果等山貨,不顧疲勞和寒冷,連續近一個月,幾乎天天熬到深夜還在濟南街頭售賣。她那一份滾燙的母愛,以及面對生活的堅韌和豁達,深深地感動了路過的市民。許多人駐足購買她的蔬菜,或發朋友圈為她促銷,用自己的一份愛心為這位可敬的母親點讚。
夜里擺攤賣菜為兒買房
11月17日,記者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位微友發出的一則消息說:連續幾日,他在深夜路過濟南二環東路和七里堡茶葉市場交界的十字路口,總是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路邊,冒著寒風賣自己家的瓜果蔬菜,感覺老人很不容易,希望大家都去買一點老人的山貨。“天這麼晚了,她為什麼還在街頭賣菜?”由于微友無法提供更多的信息,一個疑問驅使記者實地探訪個究竟。
17日晚上9時許,記者來到濟南二環東路和七里堡茶葉市場交界的十字路口,正要找人打聽老人身在何處時,突然發現在路口東北角的人行道邊上,有一位老太太正坐在那里,面前地面上,擺放著南瓜、地瓜、山楂、花椒、苦菜等山貨,旁邊還有塑料水壺、扁擔等雜物。
“您老在這里冷吧?吃過飯了嗎?”記者問道。“不冷,吃過了。”說著,老人拿起旁邊的塑料袋解開,里面露出一個還沒有吃的饅頭。記者用手摸了摸,饅頭已經冰涼了。“我吃個饅頭喝點水就行,沒有事。”老人笑著說。這時,兩個小夥子在攤位前停下,記者閃到一邊,老人趕緊介紹說,她的南瓜、苦菜都是在自家山地里當天新摘的,沒有污染,苦菜涼拌著吃或放稀飯里都行。兩個小夥子看了看,買了一個南瓜離開。
“大娘,您家是哪里的?這麼晚了還在這里擺攤?聽說您近來一直擺攤到深夜,您的孩子知道嗎?”趁沒有顧客的工夫,記者接著詢問。“我家是南部山區西營鎮夏家村的,我叫王桂英(音),馬上就70歲了。我熬夜賣菜,是為了攢錢給在威海工作的兒子買房子。兒子今年37歲了,還沒有買房子,急得了不得。”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樂觀豁達贏得市民讚許
原來,王桂英老人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出嫁了,忙于自己家的事;兒子大學畢業在威海工作,找了個當地的媳婦。由于兩人工資都不高,兒子至今還在租房住,沒有買房。
“聽說,在威海買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都得八九十萬呀。我兒子掙得很少,一個月才2千來塊錢,我挂著他呀,咱不能讓兒媳婦對兒子有意見呀。”老人說著,趕緊招呼一位停下車買菜的婦女。一番說明介紹,婦女買去一個南瓜和一些苦菜。
“您歲數很大了,為了兒子這樣辛苦,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身體,晚上最好不要擺攤太晚了。”記者勸解老人。“不打事,我帶的衣服多。”說著,老人又把一件大棉襖套在外面穿上。“這位老大娘在這里擺攤應該有一個月了,我多次夜里很晚路過這里,還看到她在這坐著。”騎著車子路過的市民郭萬年說,他平時夜里愛到附近的一個健身館健身,經常到很晚,前些日子的一個晚上,大約11點半他回家時,還看到老太太在這里。
“我觀察到,這個老太太和別人不太一樣,雖然很艱苦,但她對生活很樂觀很豁達,讓人很感動。因此,附近的不少人都來買她的菜,我也買過幾回了。”郭萬年說,前幾天,他的一些朋友還一起來買過,他也發了微信朋友圈呼吁。
2塊錢租個鋪位住一夜
“大娘,您為什麼不在白天出攤,非要在晚上熬夜賣菜呢?”記者忍不住說出自己的疑問。“不是白天不擺,是白天賣不完,才在夜里接著賣,晚上雖然人少,還是有人買。”原來,王桂英老人每天一早6點50分左右,就坐公交車回家,到家後和老伴一起到山地里摘菜。收拾妥當後,她再坐公交車返回七里堡。由于去郊區的公交車班次比較少,有時一等要等很久。一般下午1點才到市區,下了公交車,她再擔著重約100斤的挑子,先去七里堡蔬菜市場賣菜。一般白天菜都賣不完,她再到路邊擺夜攤接著賣。第二天,不管賣完賣不完,她都要再坐公交車回家去摘新菜。
“有時,我夜里到蔬菜市場花2塊錢租個鋪位住一夜,有時就直接在街頭坐一夜。這里,到夜里12點就上人了,起早拉蔬菜的人都來了,我不害怕。”王桂英老人笑呵呵地說。街頭的寒意在老人的微笑中融化,在記者心頭升起一股暖意。
王桂英老人說,兒子回來的時候,她會把積攢的幾千元交給兒子,希望兒子早日買上自己的房子,言語間透著一股自足和自豪。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