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記者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新聞發言人葉貞琴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出的農業領域熱點問題。
我國糧食生産“十二連增”,糧食庫存位於歷史高位,進口量增長,出現了“三量齊增”現象。韓長賦認為,糧食産量實現歷史性連增,這説明我國口糧的保障能力提升。從中長期看,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他提到,“十三五”期間,我國面臨三個明顯增加。一是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人口總量增加。二是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鎮人口增加。三是消費結構變化,消費水準提升。這三個增加,導致我國糧食需求仍是剛性增長,必須始終保持糧食穩定生産。
韓長賦説,糧食進口增加,主要是結構性需求和價格性競爭導致的結果。我國農業規模小、成本高、價格競爭力弱。未來,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廣新的農業技術,降低糧食生産成本。“十三五”期間,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産,但一定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産能。
回答本報記者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時,韓長賦説,“十三五”期間,將重點從調減玉米産量、增加大豆産量和提升牛奶品質三個方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一是使農産品能夠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二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使農民得到更多收入。三是實現揚長補短,在鞏固生産能力的同時,緩解資源環境的壓力。
2015年,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1422元,連續6年農民收入增幅高於GDP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但當下多數農産品價格走低,農民工工資水準增長也較難,影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增長。韓長賦認為,要“五路進財”,支援農民收入增長。一是節本增效。二是推進農業産業化。三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四是強化政策支援。五是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
韓長賦説,“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在“十三五”末要基本上實現農業現代化。力爭2020年,老百姓的“米袋子”更滿,“菜籃子”更優, 農民的“錢袋子”更鼓,農業更有魅力,農村更有活力。(記者王浩)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