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改專項小組抓試點破題國企混改
時代週報記者 楊凱奇 韓佳鵬 發自深圳、北京
繼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之後,劉鶴的又一職位引起公眾關注。
4月26-27日,2017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央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以下簡稱“經濟體改專項小組”)組長劉鶴出席會議,並就“推動改革需要把握好的幾個重大問題”作出講話。
這是劉鶴首次以該小組組長身份亮相公開報道。經濟體改專項小組位列“全面深化改革小組”下設6大專項小組之首。此前,官方消息顯示,劉鶴與前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均為小組負責人,但具體由誰擔任組長則一直未予公佈。“三中全會以後成立了‘深改小組’,此後又成立了6個專項小組。我們社科院早就聽説劉鶴是經濟體改專項小組的組長,只是現在才公佈出來。”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榮譽理事長、知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從問題入手的導向辦法,可以找到下一步改革的路徑,這被認為是劉鶴的主要改革思路之一。近兩個月以來,電力、油氣、鐵路、軍工等領域的國企混改已經全面提速,而發改委明確的6家央企混改試點方案近期有望加快批復。隨著壟斷領域央企率先破題,將“以點帶面”式地帶動其他關鍵性領域的國企混改。
經濟體改專項小組具體負責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研究、協調和推動,即研究重大改革問題、協調改革方案、推動改革落實。經濟學家劉勝軍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正在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體制改革,“涵蓋的範圍很廣。企業、財稅、金融,甚至戶籍制度改革,都與經濟體改專項小組密切相關。整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最核心的因素就是經濟體制改革能否成功,這是所有改革中最艱難的一個環節”。
經濟體改專項小組任重道遠。
經濟體改專項小組的工作方式
2014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經濟體改專項小組第一次正式亮相。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重大改革的彙報》,提出了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七項重點任務,凸顯出經濟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意義。
為什麼將經濟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打包”放在一個小組裏?劉勝軍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之所以要進行經濟結構轉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對生態造成了破壞,所以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如果經濟改革既能提高生産效率,還能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也自然就好了,“這兩者在邏輯上是關聯的”。
張卓元透露,三中全會文件起草時,經濟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內容,都由中財辦的同志負責執筆,這是兩者被放在一個小組的原因之一。經濟體改專項小組的主要成員,也由劉鶴在中財辦的班底構成。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財辦副主任、經濟體改專項小組成員楊偉民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廳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接受媒體採訪。這是經濟體改專項小組的一次重要公開展示。方案推出了一個“1+6”生態文明改革方面的組合拳。楊偉民表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涉及10方面整合,可能觸及某些部門的利益和奶酪,由中財辦作為牽頭單位,可以協調各個部門之間不同的意見,最後達成共識,“該切就要切,該整就要整,有利於提高改革方案的品質”,楊偉民在這次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楊偉民是劉鶴在中財辦的副手,被外界視為中國經濟政策“首席解讀官”。在這場新聞發佈會上,楊偉民還闡述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總體設計思路,將之概括為16個字:理念先行、頂層設計、填補空白、整合統一。即先確定方案設計的理念高度,再制定改革框架。在制定過程中,經濟體改專項小組以全局視野和協調功能,增強不同部門、機制間的統一性、整體性、協調性。這也被視為經濟體改小組日常的工作方式。
“現在劉鶴的組長身份正式公開了,以後,他在參與政策制定上可能會更加名正言順。”劉勝軍認為。
今年改革重點:破題混改
結合其分管工作來看,劉鶴目前的工作重心,應是以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又以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為關鍵。
去年9月28日,劉鶴在發改委主持召開專題會時,已在研究部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的相關工作。他指出,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改革步入深水區後,國企混改是一塊典型的硬骨頭。“混改一直是國企改革的突破口,”原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周放生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直言,“今年的重點只是如何落地,因為過去一直沒有認真地在實行。”
混改不力是國企改革進展緩慢的一大原因。國企改革研究專家祝波善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認為,2016年除了出臺國企混改文件外,並無實質性落地動作:“人們對於改革的認識和決心還不到位,總的來説是‘上熱下冷’,一些負責執行的領導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擔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周放生表示,相對於民營企業家的自發改革而言,中國國企正在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改革任務要重得多。雖然混合所有制改革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被提出,經過多年股份制改造,很多國企早已成為混合所有制,但這些混改往往流於表面:經營權與實際所有權依然分離,參與混改的民營資本沒有話語權,國企官僚氣息依然濃重,公司治理效率低下……對國企混改,民營資本一路從熱情期待跌至冷靜觀望,混改動力內外皆不足。
“國有企業的改革梗阻,主要在於壟斷行業和企業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改革還在試點階段,有的改革甚至試了一兩年了還是沒有結果,進展非常緩慢。可與之比較的是商事制度的改革。這也是三中全會提出的,從資本的實繳制改為認繳制,進展迅速。”張卓元分析。
劉鶴與經濟體改專項小組正在全速推動混改破題,抓試點是其中的重要一步。3月31日,2017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前一個月,劉鶴主持召開委內改革專題會議,研究落實2017年重點改革任務。劉鶴首先強調:“要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著力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儘快批復實施試點方案。”
這被認為是一次“資訊量巨大”的會議。會上,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連維良對發改委承擔的改革任務提出了相當明確的工作要求,特別強調“要把握進度,倒排時間表,爭取做到5-6月份改革方案全部報出、黨的十九大之前出臺實施”。改革方案要兼具含金量和操作性,“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在2017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劉鶴再次強調,“對已經出臺的政策,要善於通過抓典型的辦法狠抓落實,抓兩頭、帶中間。在國企、金融、科技、教育、養老、生態等領域,都要能抓出一批好的典型案例,以點帶面,推動改革落地見效。”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