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十三五"開局考·政策篇⑤]政策托底守民生底線

2016年12月14日 09:57:41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12月12日,在江蘇響水縣運河鎮大蔥産業基地,農技專家正在對農戶作技術指導。圍繞推進精準扶貧,該鎮通過招商引資與農業龍頭企業達成合作幫助農戶致富,同時將20畝地返租給20戶低收入戶,每畝年增收3000元以上。 李相全攝

  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公平的教育體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黨和政府奮鬥的目標,也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今年以來,多項重大社會保障政策破冰,直指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和難題。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一系列基本民生制度日趨完善,讓億萬百姓享有基本保障,共用發展成果。

  確保就業形勢平穩

  城鎮新增就業穩步增長,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準,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儘管今年經濟增速放緩,我國就業依然保持了總體穩定的態勢。

  從數據來看,今年前3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5萬人,完成全年120萬人的目標任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

  經濟增速放緩,就業仍然向好,這與積極的就業政策密不可分。面對就業總量矛盾依然存在、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的壓力,我國政府始終把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各部門共同配合,在金融政策、産業政策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推動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兜住了民生底線。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765萬人,創歷史新高。這一年,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也力度空前。就業困難畢業生將獲重點幫扶、有就業創業意願的高校畢業生全部納入就業創業促進計劃……一系列政策的持續推進,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品質維持在較高水準,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保持平穩。

  作為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之一,“去産能”涉及職工的再就業和妥善安置等一系列問題。據初步估算,煤炭和鋼鐵行業産能過剩共涉及約180萬名職工。為此,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專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中的職工安置工作,通過企業內部挖潛、轉崗就業創業等渠道分流安置職工。同時,為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轉崗職工適應新崗位,人社部根據培訓對象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3類特別職業培訓。從去産能先行一步的地方實踐看,分流職工多數在服務業中找到新工作。

  在就業困難地區,國家採取了有針對性的就業援助措施。人社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自今年第4季度至2017年底,在東北等困難地區展開就業援助。此輪就業援助的重點,直指去産能任務重、停産職工多、失業風險上升的就業困難城市和企業。

  社會保障網愈織愈密

  8.71億人,這是截至2016年9月底我國參加各項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計劃已然成型。

  今年以來,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我國民生保障力度不減反增,城鄉居民養老、醫療等保障水準不斷提高,一張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的民生保障網不斷織密織牢。

  家住寧夏銀川市金鳳區的小何患上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治療費用高達80余萬元。“我們參加了城鄉居民醫保和大病保險,醫保給我們報銷了16萬元的最高額度,大病保險扣除8400元起付額後,又報銷了21.21萬元。”一筆筆賬算下來,小何的負擔減輕了一半。

  小何切身感受到的變化,來自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統一整合的成果。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本著“待遇就高不就低”的思路,醫保報銷比例、封頂線等普遍提高,尤其是農村居民待遇今非昔比。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省份完成了建立統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工作。

  覆蓋面廣了,待遇水準也在與時俱進。從2016年起,各級財政對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在2015年的基礎上提高40元,達到每人每年420元。目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全民“病有所醫”的願望得到初步實現。

  養老金方面,今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了《關於2016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決定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總體調整水準為2015年退休人員月每人平均基本養老金的6.5%左右,這也是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十二連漲”。此外,針對養老金市場化運營安全性要求,國家也已制定多重機制,保障“養老錢”投資安全。

  保障困難群眾民生底線

  為最困難的群眾“守住底線”,保障他們起碼的生活條件,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

  今年春節前,家住浙江衢州的低保戶王大伯聽到了一條好消息——低保標準又提高了。“我們夫妻倆都是殘疾,低保標準調整後,我們兩個人每月能領到1224元低保金,這是我們的重要經濟來源。”王大伯説。

  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也是兜牢民生保障網、推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工作。今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民政部等部門出臺的《關於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讓扶貧低保工作和脫貧攻堅工作雙輪驅動,通過形成政策合力,做實做厚精準扶貧“底盤”。

  “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許多重大舉措,比如産業發展、培訓教育、社會保障、生態保護等,本質上都涉及制度銜接問題。各地統籌使用相關扶貧開發政策,這充分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核心原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左停説。

  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根本之路,這其中教育扶貧是關鍵。今年8月,財政部、教育部出臺意見,按照“中央政策引導、地方統籌實施”的原則,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所有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和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都將享受到政策紅利。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回應民生關切、滿足民生需求又為發展增添了動力。未來,要把築牢民生底線持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拓寬社會政策的範圍、提升社會政策的水準、優化社會政策的結構和機制,讓民生領域既能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轉型升級的方向,也能成為促進經濟內生增長的抓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